麝和狍子有什么区别?求大神帮忙。

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文名:麝拉丁学名: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英文名:musk deer中文名:原麝、香獐、狍子、山驴、林獐藏名音译:纳瓦分类:哺乳动物偶蹄类、麝科:牛蹄类:体长:70-80 cm、肩高:50 cm以下、体重:成年雄性体重约8 kg、雌性约6 kg、寿命:15 ~ 19年、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注:“又小又香”。中亚山区的一种小型粗腿鹿。雄性有一个珍贵的麝香囊,是唯一有胆囊的鹿,可以分泌麝香。俗称“香蝎子”;“麝香”的简称。也指香气。如:麝(极细麝香粉);麝香枕(香枕);麝香脑(麝香精);麝香酒(浸过麝香的酒)雄性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分泌出一种特殊的香味,可用作香水或药物。雄性麝的脐和麝腺位于。借麝香。麝:原麝,獐子,獐子,獐子:哺乳动物,偶蹄目:麝科:体长:70-80 cm,肩高:50 cm以内,体重:成年雄性重约8 kg,雌性重约6 kg,寿命:15-650。【编辑此段】种群差异我国麝资源丰富,包括森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喜马拉雅麝五个品种。原麝和马麝体型较大,浅棕色。只有原麝全身都是白斑。原麝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麝生活在青藏高原和邻近的省份。有大量的林麝,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麝生活在山里。它们大多在黎明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和嗅觉发达。白天,躺在灌木丛下或安静黑暗的地方。食量小,食菊科和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是吃松树或松树。一个人住,我相当警觉。快速移动,喜欢攀登悬崖,经常高,以避免敌人的伤害。喜欢跳跃,能离地2米起跳。雄性麝用发达的尾腺在树桩和岩石上涂抹分泌物来标记场地。野外活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路线,有固定的卧、尿场所。生活在某个区域的麝不肯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离,也经常回到老地方。夏末,它们去山里避暑,每年垂直迁徙两个月左右,然后回到老巢。1.原麝为深褐色,体高约55 cm,体长约85 cm,体重8 ~ 12 kg。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大别山均有分布,可进一步分为东北麝和安徽麝。2.麝麝多生活在海拔2000 ~ 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密林中,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长85 ~ 90厘米,高50 ~ 60厘米,是最大的品种。眼周有黄圈,颈后有黑色斑块,吻部长,耳朵大而直立,善跑,体后部有深色毛发。3.林麝主要分布在四川、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和贵州。林麝体型较小,体长70 ~ 80厘米,高50厘米,体重9公斤左右,是主要繁殖品种。林麝前肢短后肢长,能爬斜树。它产出的麝香是上品。林麝皮毛为深色,下肢前部为灰棕色,背部为浅棕色。目前,有两个白色或黄白色的发带到达胸部。幼麝背上有斑点,长大后消失。【编辑本段】形态特征与形状:外形小似鹿,后肢明显长于前肢,两性头上无角;四肢趾部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状中空刚毛,仅头部和四肢有软毛。耳朵长而直立,上半部分呈圆形。眼睛很大,鼻子裸露。短尾巴。被毛颜色:全身深棕色。耳后和耳尖为棕灰色,耳壳内侧为白色,下颌为白色。从脖子到肩膀有两条白线。颈背部和身体上有4-5个垂直的土黄色斑点,腰臀部两侧斑点明显而密集,无明显纹路。腋窝、鼠、内肢、臀部浅褐色,外肢深褐色,尾部浅褐色。区别特征:雄性有一颗终生的上犬齿,像獠牙一样突出于口腔。作为战斗武器,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可以分泌和储存麝香,具有特殊的香味,可以用作香料或药物。麝和狍子有很多相似之处,导致古今文献记载中“麝”被误称为“獐”的现象,进一步造成一些学者在研究历史时期动物的分布和变化时的失误。本文通过对文献记载中相关物种的时空考证,综合了麝和狍的不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别是生态环境的变迁和古今的延续,等等。中文名:麝香(Moschus moschiferus),拉丁文学名:西伯利亚麝,商品名:麝香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IUCN II,濒危和濒危级别:CITES。附录二生态环境: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危险因素:栖息地因贸易狩猎而被破坏[编辑此段]分类现状麝[编辑此段]分布范围国内分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甘肃、安徽分布于敦化、吉林、伊春、大兴安岭、河北、北京、山东。原麝在中国分为三个亚种,西伯利亚亚种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和新疆的阿尔泰山。东北亚种分布在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华北地区。安徽亚种分布在安徽。国外分布:东西伯利亚、蒙古北部和东部、朝鲜和库页岛。【编辑本段】形态特征小型偶蹄类动物,体长80-95cm,尾长仅3-5cm,肩高50-60cm,体重8-13kg。头上没有角和上门牙,下犬齿呈门状,与六颗门牙连成铲状。雄性动物有一对尖牙状的上犬齿,一般5-6厘米,从嘴唇露出。身体毛色为深褐色,背部有六行肉桂黄色斑点。从脖子两侧到腋窝有两条明显的白色或浅棕色的纵条纹,从喉咙一直延伸到腋窝。腹部的毛色较浅。毛发厚髓腔大,毛发厚密,但易脱落。头面部狭长,吻部裸露,与面部呈棕灰色。耳朵长,大,直立。短尾巴藏在头发下面。四肢很细,后肢特别长,站立时臀部高于肩部,蹄子窄而尖,垂蹄发达,非常适合短跑和跳跃。原麝一生都有黄褐色或桔黄色斑点,与麝和林麝明显不同。东北麝体长约85厘米,肩高55-60厘米,体重8-12公斤。全身黑褐色,成虫个体呈黄褐色斑点,呈6列排列。安徽麝与林麝体型相近,体长65-80 cm,肩高不到50 cm,体重8-12 kg。全身灰褐色,体背和体侧毛色较深,腹部和四肢内侧上部毛色较浅,后肢后下侧毛色几乎为黑色,脸颊、前额和耳后为灰黑色,耳壳边缘为深褐色,耳内侧为白色;下颚和喉部呈白色并延伸至脸颊,沿颈部两侧在胸部形成一个环。中心还是灰褐色,脖子后侧有两个白斑。1-2岁的幼麝背部有水平的橘黄色条纹,从肩到臀有13条条纹。成年麝的斑纹逐渐变淡,变成斑点,排成一条垂直线。大腿和腹部附近有梅花斑,腰部和臀部的斑没有分排。【编辑此段】生活环境东北的麝栖息在北方大面积的针阔叶混交林中,食地衣、苔藓醉人、杂草和树木的嫩枝叶。安徽麝生活在海拔1 500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中,活动面积随季节的交替而变化。春天在低山阳坡的灌木丛里,夏天在高山悬崖边,冬天在温暖的地方或阳坡的树林里。新生麝全身布满褐色条纹,随着年龄的增长,皮毛脱落,呈现橘黄色斑点。其他的和林麝差不多。【编辑本段】生活习性原麝一般独居,雌麝常与幼麝生活在一起,早晚活动频繁,有相对固定的巡逻和觅食路线,通常只在标定的范围内活动。在雄性麝的休息地,往往有强烈的麝香气味,视觉和听觉灵敏,天性胆小,是植物性食物。原麝吃的植物范围很广,包括低等地衣、苔藓以及上百种高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冬天食物少的时候吃树皮。原麝孤独、胆小、机警。常年生活在山地的阔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有时随季节不同垂直迁徙。原麝每天只吃1000克左右的食物,但它吃的植物范围很广,包括低等地衣、苔藓和数百种高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冬天食物少的时候吃树皮。在山涧或河流中饮水,冬天结冰后经常舔雪。每只麝的生活和觅食面积一般约为10-15公顷,随山高、植被密度、种群大小和地形走向而异。他们大多在各自的居住区内沿着一定的路线行走和进食,有固定的排泄粪便的场所和遮盖粪便的习惯。也常用于将尾腺分泌的油脂涂抹在树桩上,既作为划定领域的标志,又作为相互联系的信息。原麝的雄性通常看起来精力充沛,威严,雌性则温柔羞涩,洒脱可爱。它很少发出声音,即使有敌人伤害或异常现象,它也只是从鼻孔发出短暂的喷射声来表示不满和抗议。当然,当它们不幸被俘时,也会拼命尖叫。有趣的是,它经常在逃离追捕后的几天内回到这个地方。人们对故土的执拗留恋,被称为“舍身为山”。【编辑此段】繁殖习性每当冬季来临,日照变短,气温下降,原麝进入繁殖期。它是季节性发情的动物。雌性动物在一个发情季节可以有多个性周期,一般为13-20天,每次发情持续24-36小时。在发情期,一只雄性动物和3-5只雌性动物常常组成一个繁殖群。如果雌性在交配后怀孕,就会停止发情,不接受交配。发情期刚开始,母兽坐立不安,不停地走。这时,如果有雄性动物在追,她会跑开或用臀部触地,拒绝交配。在发情期的高峰期,雌性会发出“嗯-嗯-嗯”的低低求偶声,并主动接近雄性,有时会将臀部移向雄性的头部进行交配。雌性动物的怀孕期为175-189天。幼崽出生在5-7月,一般一窝产1-2。临产前3-5天,母畜活动减少,行动平稳。临产1-2小时,她表现出焦虑,尿频,极度谨慎。分娩门始终是放松的,然后她弓起背,子宫交替收缩,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分娩。新生幼崽长19厘米,体重350-820克。它的身体呈深褐色,有许多白斑,几个月后腿逐渐消失。等宝宝的外套干了以后,就可以站立和蹒跚了,然后就开始吸奶了。先是用头和嘴触碰乳房数次,然后用嘴托住乳头吸奶,有时还会交替用前肢踢乳房。这是一种刺激的方式,有助于泌乳,同时发出“咪咪”的声音。此时,雌性常舔幼体的肛门、外阴和臀部。在出生后的1个月期间,幼崽很少活动。除了定期来喂奶的母猩猩,它们整天都躺在森林里隐蔽的地方。只要敌人不直接接触它的身体,即使近在咫尺,它们依然不动。在大约3个月大的时候,雌性离开它们的幼仔,让它们独立生活。麝在1.5-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2-15年。【编辑本段】原麝分泌的麝香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另外,原麝有固定的行动规律,近年来被过度捕捞,数量锐减,急需加强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