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怎么治?

脾虚是中医术语。泛指脾虚引起的脾脏生理功能失调的一系列病理现象和证候。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郁滞、脾不统血等证型。大多是由饮食失调、疲劳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脾具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运化水和控制血液的功能。脾虚导致运化异常,可能出现营养失调,水液失于播散,产生湿痰,或失血。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最阴。脾主运化,调摄血液,升清,运化精微的水谷,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依赖于脾所转化的微妙的水谷来获得营养,因此脾被称为“后天之本”。它与胃、肉、唇、口组成脾系统。脾功能亏虚,生化来源不足,是由于脾虚或饮食不当,情志因素,作息失调,脾或慢性肾脏病患者因药食受损,湿邪久留,脾性受损所致。脾脏在食物的消化吸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几乎所有的胃肠疾病都可以出现或伴有脾虚。建议可以尝试护茶,温和养胃,改善脾胃。

1.脾气虚弱

大多是由于饮食不当,过度疲劳,长期忧虑,损伤了脾土,或者抵抗力不足,身体虚弱。

2.脾阳虚

多为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所致,也可因饮食失调、暴饮暴食受寒,或寒凉药物过多,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衰火衰所致。

3.气体沉降

中气也指脾气。当脾气上升时,水谷的精气会转移到肺,以滋养其他内脏。如果脾气下陷,会出现慢性腹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状。

4.脾不统血

如果脾气虚弱,不能补血,血就不会随月经来。

临床表现

脾虚证是指脾虚引起的疾病,病情复杂,主要有小儿呕吐、腹泻、水肿、出血、闭经、带下、肢冷、流涎等。

1.脾气不足

腹胀,食后腹胀,四肢乏力,精神疲乏,气短懒动,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

2.脾阳虚

大便溏薄,厌食腹胀,腹痛,温喜庆压,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晦暗或浮肿,小便短或白带,色清白,舌苔白滑。

3.气体沉降

在脾气虚的基础上,还有气郁的临床表现,如慢性腹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还有慢性出血的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鼻衄、皮下出血等。除了出血,还必须看到一些脾虚的症状。

脾虚是脏腑辨证中常见的证型,健脾益气是治疗方法。《脉经》卷二:“脾虚,...患腹泻,腹胀,气逆,霍乱,呕吐,黄疸,不安,肠鸣。”说“脾气...徐若性寒,使人脘腹胀满,水谷不消,吞酸,饮食,呕吐,霍乱泄,四肢沉重,思虑过多,闻人之声”(见《圣迹总录》卷四十四)。邹舒《本草经》总结“脾虚食劳、脾伤发热、饮食不畅等十二证属脾虚;吃的不好就会讨厌吃,停吃,这是喝汤,冷茶,冷酒造成的。水肿属于脾气虚、脾阴虚;噎膈属于气血两虚,少血衰而非痰气郁结所致。脾虚属于气虚,健忘属于气血两虚,倦怠嗜睡属于脾虚。脾虚腹痛属于血虚。痰是脾气虚,气郁所致。”

脾虚多见于脾气虚证和脾阳虚证,表现为腹胀、饱胀、消瘦、四肢乏力、腹泻(或脾虚便秘)、厌食、水肿等。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会导致脾虚,脾虚也会导致湿,往往互为因果。脾虚失运,水湿潴留,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对于以精气不足为主者,多治健脾,辅助祛湿;侧重实者,重在祛湿运脾。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脾虚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

症状:饮食上稍有不慎,容易导致呕吐、进食断断续续、食欲不振、进食困难、腹部胀满发紧、口淡口渴、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苔薄白、脉弱。脾虚呕吐是由于脾虚胃气上冲所致。治疗:健脾和胃止呕。主方:香砂六君子汤。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溏薄,腹泻频繁,反复排便时间长,消化不良,饮食减少,食后大便不舒服,稍食油腻食物排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舌淡苔白,脉细。脾虚泄泻是脾虚失运,湿注入肠所致。治疗原则:健脾渗湿止泻。主方:沈凌白术散加减。

3.脾脏水肿

证候:身体肿胀,尤其是腰部以下,难以恢复,腹胀闷,食欲下降,面色晦暗,神疲乏力,四肢冰凉,小便短赤,舌淡,苔白滑,脉缓。脾水肿是由于脾虚,水止,皮溢所致。治法:温脾利湿消肿。主方:石皮饮加减。

4.脾虚出血

症状:大便呈暗紫色血,甚至黑色,或血尿、吐血、鼻衄、紫斑、乏力、气短、声音低沉、面色苍白、头晕、舌淡、苔薄白、脉细而弱。脾虚出血是脾虚,失血失控是病。治疗:健脾益气补血。主方:生脉汤合参附汤。

5.脾虚带下

症状:持续带下,淡黄色或白色,无味,面色淡黄,精神疲乏,无食欲,腰酸背痛,腹部浮肿,下肢浮肿,大便溏薄等。脾主水湿运化,脾虚则运化不全,湿蕴下注,损伤任脉、带脉。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升阳祛湿。主方:用水冲服汤药,服用。

6.脾虚闭经

综合征:闭经常伴有饮食不良、饱胀、假大便等症状。多是由于脾胃虚弱,卫生失职,饮食损伤,饮食日渐减少,导致生化源不足,无血排入子宫而闭经。治疗原则:补脾胃,补气血。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生津

证候:精神疲乏,面色萎黄,流涎过多。《证治与儿科规范》:“小儿流涎,因脾气不足,不能摄四液所致。”法则:健脾生津。主方:五味龚毅散加减。

8.脾虚生风

证候:手脚轻微抽搐,四肢冰凉,嗜睡露眼,口鼻有轻微呼吸。脾虚导致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伤脾所致。张仪彤《朱风门》:“若身倦神昏,脉缓,肢不温,脾虚则引风。”治疗原则:健脾熄风。主方:六君子汤蝎尾、炮制生姜、肉桂。

9.脾虚如球

证候:眼睛下面的眼细胞肿了,虚的像个球,也没有红痛,所以喜欢按。脾虚夹湿或气血不足,火虚则气虚。治疗原则:健脾益气,辅以药物祛邪。主方:补中益气汤。

10.脾虚生热

症状: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目下浮肿,舌淡苔黄腻,脉弱,烦渴,头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脾虚内湿凝滞,长期生热,不能滋养气血,水湿潴留,阴虚阳亢。治疗原则:健脾益气,补养气血,清热养肾阴为辅。主方:人参健脾丸、白质地黄丸。

1.脾虚证忌食。

(1)食用具有健脾益气、健脾开胃、消食化积作用的食物,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苡仁、熟莲藕、小米、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等。

(2)忌寒凉易伤脾气的食物,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生菜、黄花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口感厚腻的食物,如鸭肉、猪肉、甲鱼、牡蛎肉、牛奶、芝麻等。,这些都容易阻碍脾气运化的功能;益气消食的食物,如荞麦、山楂、萝卜、香菜等。

2.饮食疗法

脾胃是人体运化食物、代谢气血最重要的器官,对于脾胃病患者来说,食疗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一定要根据患者平时的体质和不同的情况来选择饮食,也就是所谓的“辨证施食”。如果脾胃虚寒,或因寒证引起的胃痛、腹痛、腹泻,应多吃葱、姜、韭菜、蒜、辣椒等辛、辣味,如果脾胃虚弱。如果胃热盛,宜吃梨、莲藕、甘蔗、蜂蜜等甘寒之品;如果气被阻塞,人们应该多吃萝卜、佛手、金桔或桔皮制成的香料。

(1)药膳电饭煲药膳电饭煲是将谷物、饼、糕、馒头、小笼包等主食或小吃与一些食物、药物一起制作而成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方1。橘饼:新鲜的橘子皮,打碎成细颗粒,用糖浸泡,然后和面粉混合制成饼。适用于厌食、消化不良、咳嗽、痰多。

第二党。豆蔻馒头:将豆蔻粉撒入适量面粉中,然后煮成馒头,适用于腹胀、食欲不振者。

食谱三。红枣健脾糕:红枣、白术、干姜、鸡内金。先把汁煮开,再把汁和面粉、适量的糖混合在一起做成饼,适合肚子闷、大便稀的人。

食谱4。山药饭:山药、莲子、米仁、扁豆洗净切碎,莲子去皮,去核后煮熟,再与粳米同煮,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食谱5。八仙糕:黄芪、白术、山药、山楂、茯苓、陈皮、荷花、党参。先将上述药物煎煮取汁,然后与适量粳米粉、糯米粉、白糖一起蒸成饼。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第六党。火麻仁玉米饼:火麻仁、芝麻、玉米粉、红糖。将火麻仁、芝麻磨碎,洗净,加入玉米粉拌匀,再加入红糖,加水搅拌成饼。适用于脾虚、气血亏损所致的便秘。

(2)健脾食物土豆:味甘,性平。益气健脾。适用于脾虚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芽的马铃薯芽和皮有毒,不宜食用。

红薯:味甘,性平,归脾胃。补脾胃,益气,宽胃。适用于脾胃虚弱,消瘦无力,泄泻。吃多了容易导致胃酸倒流,胃灼热,胃肠道胀气。

香菇:味甘,性平。益胃气,托痘疹。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属于头发、麻疹和皮肤病,过敏性疾病不允许吃。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健脾,滋阴益肺,补肾固精。适合脾气虚弱,食少便溏,慢性腹泻。湿重、气滞者忌食。

栗子:性味甘、温,入脾、胃、肾经。补脾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适用于脾虚食少,恶心腹泻。气滞腹胀者不宜食用。

大枣(枣):味甘,性温,入脾胃经。补脾胃,养血安神。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瘦,疲乏无力。气滞、湿热、便秘的人不宜食用。

鸡:味甘温,入脾胃经。补中益气,填精益髓。适用于脾胃虚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慢性腹泻。忌实证、热证、疮疹、痤疮后进食。

兔肉:味甘,性凉。补中益气,凉血解毒。适用于脾虚食少、血热便血、胃热、呕吐恶心、肠燥便秘。虚寒腹泻者不宜食用。

五花肉:甜暖。补脾胃。适用于体虚腹泻,现代用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

牛肚:甘温。益脾胃,养五脏。适用于病后气虚、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

羊肚:甘温。补虚益脾胃。适用于身体偏瘦,脾胃虚寒者。

牛肉:味甘而平,入脾胃经。补脾胃,补气血,强筋骨。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中气不舒、久泻不止者。

桂鱼:味甘,性平,归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虚寒证、寒湿证忌食。

泥鳅:味甘,性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利湿化湿。适用于中气不足、腹泻、脱肛。

粳米:味甘,性平,入脾胃经。补中,健脾和胃。适用于中气不足,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呕吐腹泻。

籼米:味甘,性温,归肺、脾、心经。补脾胃,养五脏。适用于脾虚湿盛引起的腹泻。热证、湿热证、阴虚证忌食。

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补中,补肺,敛汗。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滞证、气滞证、湿证、脾虚、胃弱、消化不良者不宜食用。

扁豆:味甘,性微温,入脾胃经。健脾化湿,清暑温中。适用于脾虚湿盛,食少泄泻,暑热吐泻。气滞腹胀者不宜食用。

豇豆:味甘,性平,归脾肾经。脾肾。适用于脾胃虚弱,腹泻呕吐。气滞证、便秘的人不宜食用。

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大肠经。健脾润肺,止咳润肠,通便。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胃痛、津亏肠燥型便秘,用于现代消化性溃疡。湿证、湿热证、腹胀、呕吐、便溏者忌食;不适合和洋葱生菜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