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小荣教授艾灸治痛26则
1.温中止痛。
2.温中止痛。
3.镇静,安神,止痛。
除了根据上述三个治疗原则和具体穴位来取穴外,还可以根据西医的神经节段理论和肌腱解剖学来取穴。
筋骨疼痛的源头是肝肾不足,而标准则各有侧重:
颈椎病,以痰瘀为主
腰痛,主要是血瘀。
膝盖疼痛,主要是寒瘀。
1.颈椎病眩晕
取穴:颈椎的风池穴、对穴(膀胱经线上,第一颈椎至第七颈椎两侧各7穴)、大椎、足三里、丰隆。
2.腰痛
穴位:大肠俞、关元俞、环跳、委中、神门。
其中,
3.膝盖疼痛
穴位:阳陵泉、阴陵泉、内膝眼、外膝眼、雪海、梁丘。
其中,
艾灸和中医结合有两个应用,一个是外科,一个是道教。
从业者,艾灸的同时使用药物。比如把药做成药饼,放在穴位上,再把艾条放在药饼上艾灸。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药物,如脾虚用山药配黄酒做药饼,阴虚用地黄配醋做药饼。还有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就是将中药与艾条混合制成艾条,即中药艾条,以加强艾灸的疗效。
道家要根据君臣辅的配伍来选穴施灸。下面以慢性胃炎为例,介绍具体的应用方法。
慢性胃炎多为中医“痞证”。
1.气滞型:
2.治虚实,通中补中,以张景岳的柴绍刘军汤、张仲景的旋覆花汤、李东垣的支竹丸为代表。
如果脾虚明显,白术的用量大于枳实。相应的,用穴时,太白要长时间量小火,以暖脾胃;如果气滞明显,枳实的量会大于白术。用穴时,会用很短的时间去量两门穴的火,以快速打通气滞。
3.对于胃阴不足的患者,养胃汤、南沙参麦门冬汤为代表。取穴时,沙参为水,麦冬为地机,石斛为太溪,玉竹为三阴交。艾灸法小火短时。
4.寒热夹杂,这方面的代表是张仲景。比如干姜拌黄连,味苦而苦,温而清;麻黄合石膏可治外寒内热证;栀子、干姜用于治疗上热下寒证;柏桐加猪胆汁可以治疗寒假中暑综合症。
穴位也可以借用。比如百会配中脘,可以配合阴阳、上下、任督、寒热,轻灸配重灸,百会配轻灸,中脘配重灸,可以达到阳升阴降的效果。比如皮俞配章门,前后、阴阳、舒目配穴。
艾灸可与药、术、道并用,即把中药方剂做成药饼,按方取穴。以半夏泻心汤为例来介绍。
半夏泻心汤由黄芩、黄连、半夏、干姜、大黄、大枣、乌贼骨、炙甘草组成。
配穴:合谷、太冲、丰隆、明门、太白、足三里、两门、阳陵泉。
如何使用:
我的感觉就一句话:经典中医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