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精华:温经散寒:桂枝

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与肉桂来自同一植物。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尤以广西为甚。通常在春天,将嫩枝剪下,晒干或阴干,切成小片入药。

一、功效应用

桂枝味辛、甘、温。归肺经、心经、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络,助阳化气,平冲降气。其特点是既能升高肝阳的温度,又能平复不良事件,所以是温经散寒的重要药物。

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脘痛、血寒闭经、关节痛、痰饮、水肿、心悸等。

名著摘要:

本经:“主气为咳嗽,气滞,咽喉不通,吐吸,利关节。”

珍珠胶囊:“祛除感冒头痛,清洁头发,缓解出汗,祛除皮肤风湿。”

《经书·疏证》:“能利关节,温经络,疏通经络。有六用:和营、通阳、降气、化瘀、补中。它有最大的优点和最广泛的应用。没有比桂枝汤更好的了,所以也是第一功德。”

《本草纲目》:“治诸风寒风湿,痹痛,舒筋化痰,抑肝气,扶脾土,铁阴痹。”

《长沙药解》:“桂枝温心法散,入肝脾养血。风伤卫之气,卫闭抑血。归脊通经络,泻下致郁,皮毛,故善表风邪。桂枝性温而适,其性与肝合,致脏气积聚,经血通畅,故达脾郁之功。桂枝既适合叛逆又适合抑郁,并无不妥,功过不明,特效难详。凡滋肝养血之药得桂枝,化阴滞为阳和,滋养元气,欣欣向荣,是群药所不及的。”

《本草纲目》:“温经通脉,发汗舒筋。治感冒,头痛,中风自汗,调和营卫,使邪汗出,汗止。还治手足痛风,胁风。”

《西医学热情》:“桂枝善于沟通,可升大气,降不利之气,散邪气。桂枝不是发汗或止汗的产物。促进表里发散之力,表里轮换,配合营卫,温筋活血,可解除风寒麻痹。因为它辛而甘,辛者可散,甘者可补。其作用在于半散半补。”

第二,兼容性和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恶寒。桂枝茯苓散通过发汗温中解表。治外感风寒,表虚汗出,恶风发热,常与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同用,起到调和营卫,舒筋活络的作用,被誉为《伤寒论》第一方。

若治风寒表证无汗,常配伍麻黄、杏仁、甘草,调和营卫,升阳解表,为中医发汗法的代表方剂。

桂枝汤和麻黄汤是《伤寒论》中的基本方剂,也是临床医学中最常用的方剂。这两个方子的加减,衍生出无数的方子。仅《伤寒论》就有数十种方剂,其中桂枝的应用最具代表性。所以,学习经方,首先要了解桂枝。

《方义相似》:“仲景方剂200余首,近60首用桂枝,其中桂枝为主药,低于30首。”甚至认为:“桂枝汤,盖经之功,《伤寒论》始于桂枝汤。”

2.用于风寒湿痹、肩背酸痛。桂枝能祛风寒湿,温经通络止痛。治风寒湿痹,常与附子配伍,即桂枝附子汤。本方是治疗风寒湿痹的基本方,对各种风湿痹痛均有明显疗效。

胡喜树说“多痹离不开少阴”,桂枝治疗痹证也属于外治范畴,桂枝被广泛运用于经方治疗痹证。常用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桂枝加子汤、桂枝芍药牧之汤等。

3.用于心脾阳虚、阳虚、水湿内阻所致的痰饮证。桂枝能温脾阳,温阳利湿,尤其擅长治疗湿阻水所致的水肿、痰饮。常与茯苓、白术、薏苡仁、生姜、甘草配伍,即桂苓制剂。

治肾阳虚引起的膀胱气化、排尿困难、水肿,常与茯苓、泽泻、白术配伍,即五苓散;或与山茱萸、山药、生地、牡丹皮等滋补品配伍,即桂附地黄丸。

4.用于胸痹、胸痛或心悸。桂枝能温阳于胸,常与瓜蒌、薤白配伍,即枳实薤白桂枝汤。

用于心悸脉象,常与炙甘草、阿胶、人参、生地黄同用,以助阳复脉,即炙甘草汤。

根据朱良春的经验,对于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引起的心动过缓,桂枝能提高心率,常以桂枝、黄芪、丹参、炙甘草为基本方,对症下药。* * *起到益心气、回心阳、通心脉的作用。

5.用于寒凝血瘀、闭经、痛经、脘腹痞块等症。桂枝尤其擅长温经通脉,散寒化瘀。对于冲任虚寒血瘀证,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阿胶等配伍,温经通脉,散寒化瘀,即温经汤。

用于腹寒血瘀,常与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配伍,即桂枝茯苓丸。

6.用于气从小腹冲向心脏的豚跑综合征。桂枝能温肾平肝,平息不良事件。治疗跑豚升气证,往往加大桂枝汤的剂量,即桂枝加桂枝汤。然而,一些医生也建议添加肉桂来驱散焦虑和寒意。

黄元御说:“凡是气冲心悸的症状,都是因为水盛土弱,风木沉郁所致。桂枝抚慰肝脾之郁,使其畅流,而后恐退。”

三。用法用量

桂枝常用作汤剂或丸粉。

不同剂量的中药疗效不同,桂枝最具代表性。不同剂量的桂枝,适应症差别很大,最能体现中医特色。

小剂量用几克桂枝时,可舒气,如逍遥散中用桂枝代替薄荷;若用至10克以上,可升肝阳,舒肝解郁,调畅血脉,治诸虚损,久用可除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用法;若用至15克左右,可滋阴壮阳,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等。若用至20克以上,则可温阳理气、散寒除湿,如桂苓诸暨、肾气丸、桂枝附子汤等。若用至30克以上,可温胸阳、温肺改饮,如小青龙汤、桂枝甘草汤等。如果使用较大剂量,桂枝还可以平复不良反应,如桂枝贾贵汤。

从中医可以看出中医学习的难度,从桂枝可以看出中医学习的难度。想学好中医,除了书本知识,还要有长期的实践经验。

张锡纯说:“在《伤寒论》中,桂枝都有去皮的标记,说明用的桂枝都是当年的新枝,皮和骨是一样的。皮与骨若能分辨,则不用,故称剥皮。”

第四,注意力的应用

桂枝辛温助热,易伤阴活血,故禁用于温病、阴虚阳亢、血热诸证。孕妇和月经过多者慎用。

《伤寒例》:“桂枝吞,阳强而后死;气入胃,阴必亡。”

-中医实战笔记:20.11.4

#中医实用笔记# #2020活力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