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和胡雪岩,谁更强?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两位商界先贤,一位是春秋时期的范蠡,一位是清末的胡雪岩。范蠡在历史上被称为“商圣”,胡雪岩则被称为“子商圣人”。两者不相上下,密不可分。“先秦有陶朱公,晚清有胡雪岩”,这是人们所推崇的。著名的商业天才马云比不上他们,只能兼容“仰望”二字。

陶朱公·范蠡: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

范蠡,公元前536年生于楚国万第(今河南淅川县洮河乡),出身贫寒。他小时候给地主打工,生活贫困。他经常饥肠辘辘,衣不蔽体,但他很聪明,雄心勃勃。他坚持下班后读书写作,观察生活现象,思考社会问题。成年后,范蠡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艺术家。

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官。于是,范蠡于公元前469年投奔越国,受到越王勾践的赏识。当越国被吴国所灭时,范蠡向越王勾践提出了一个恢复吴国的计划,这个计划被接受了。后来他带着勾践去吴国当奴隶,设计让吴王放松了警惕。吴王认为勾践失志颓废,就放了他,回到越国。回到越国后,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决心报仇雪恨。* * *制定复兴国家的计划,大力发展经济,招兵买马,加强训练。国力逐渐恢复并强大起来,终于在公元前475年打败了吴国,迫使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后,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的霸主。

复仇成功后,范蠡迅速撤退,委婉地拒绝了越王勾践的好意,不再当大臣。他化名颜一子皮,漫游山川之间,后定居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范蠡放弃了政治,转而经商。范蠡成长于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是市场上最大、最重要的商品。他定居定陶后,从事农牧业,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贸易。范蠡有杰出的商业天才。他预测了由于季节变化、市场供求和其他因素引起的价格波动。他在价格便宜的时候大量买入囤积,价格上涨的时候试图卖出。10年后“赚了三倍的钱”,成为富庶中原的巨商。后来范从事陶瓷的生产和销售,使定陶发展成为当时著名的“陶都”,还被世人誉为“陶朱公”,财富积累更大,极为富庶。

范蠡对商人很友好。他经商致富后,由于越南多次自然灾害,人民生活穷困潦倒。为了帮助人民,他三次几乎耗尽家财。范蠡于公元前448年去世,享年88岁。

后人对范蠡评价很高:世人称赞他“精忠报国;智慧保护身体;经商致富,名扬天下”;后世许多商人供奉他的雕像,称之为“商圣”或“财神”。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称赞范蠡说:“这三招都有一个光辉的名字,这个名字将流传后世。如果部长这样,会不会看起来像?“与时俱进,不怨天尤人”;北宋文学家苏轼称赞说:“自春秋以来,再无一人如范蠡般进退自如”;黄松甄赞之曰:“春秋战国近五百年,唯有范蠡一人,时时成就功名。”

晚清胡雪岩:著名丹顶鹤商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

胡雪岩,本名胡,字顺观,号雪岩,1823,安徽徽州绩溪人。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帮人放牛为生。12岁,胡雪岩的父亲病逝。从13岁开始,胡雪岩独自外出,先后在杭州杂粮商店、金华火腿商店、杭州新和银行当学徒。后来因为勤奋踏实,成了银行的正式员工。

1842年,胡雪岩,19岁,被杭州阜康钱庄掌柜收为徒弟。由于掌柜没有后代,他就把胡雪岩当成自己的儿子,在掌柜去世前把银行委托给胡雪岩。胡雪岩就是靠着这个小钱庄艰难创业的。

1848年,26岁的胡雪岩认识了王有龄,向银行借了500两银子帮助王有龄补官,事发后被赶出银行,但从此两人成了患难之交。在胡雪岩的协助下,王有龄从候补浙江盐使升至杭州知府兼浙江巡抚。王有龄极力感谢胡的“阜康票号”。胡雪岩也逐渐充当了湖州国库、丝店、丝贩、官粮吏、药铺的代理人。后来,王有龄把粮食机械和粮食综合运输的重任交给了他。到1860,胡雪岩几乎掌握了大半个浙江的战时财经。

1861年,太平军进攻杭州,胡雪岩从上海、宁波购买军火、粮食,援助清军。同年,杭州城破,王有龄因失城自缢。失去依靠的胡雪岩投靠了新任闽浙总督左,获得了他的赏识。他被任命为总经理,负责杭州城清场后的善后工作和浙江省的钱、粮、饷,使阜康银行获得巨大利益,胡雪岩走上了官商之路。

胡雪岩深得左的信任,经常往返于宁波、上海等洋人云集的通商口岸,官商兼而有之。除了办理粮食转运和军需供应外,他还聘请洋官为左训练士兵1000多人,并全部配有洋枪等装备。这支部队战斗力极强,所向披靡,被左誉为“常”。

1864年,清军俘虏浙江将帅,凡是掳掠的,无论大小,全部存放在胡雪岩的钱庄里。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并在各镇开设商号,牟取暴利。太平军被消灭后,胡雪岩的银行进入杭州,为左组织军饷和军火。依靠项的力量,在各省设立了20多家阜康银行,同时开设了至今仍在营业的胡庆余堂中药店,操纵江浙商家,最高资本达2200多万,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同时,胡雪岩在战时管理赈局事务。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席,修复名刹古刹,杜绝暴骸。通过劝说大官绅捐钱解决战后金融危机,胡雪岩的声望和信誉大大提高。

1866年,胡雪岩协助左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新式造船厂。1872年,富康钱庄分支20余家,遍布大江南北,资本2000多万两,田地万亩。因辅佐左有功,被慈禧太后任命为江西候补道,并赐黄马褂。

1873、11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调兵遣将,准备出兵新疆。因为国库空虚,无法解决。以江浙粤海关的收入为担保,胡雪岩出面六次借外债187万两,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震动了朝廷。因其帮助左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公共事务大臣称号(三等功),并赏赐黄袄子、紫红色帽子,还管理“四省国库”。

1874年,胡雪岩创立了薛稷国药胡庆余堂的名称。到1880,胡庆余堂资本达到280.2万两白银,体现了北京百年同仁堂的南北,被誉为“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65438年至0877年,胡雪岩帮助左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官办轻工业企业——兰州织造总局。

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丝厂,改变外商对中国蚕茧的垄断,却引起了外商的抵制。中外爆发大商战,胡雪岩高价收购江浙蚕茧,让外商无可奈何。可惜中法战争突然爆发,市场剧变,蚕茧生意没有市场。然后金融危机爆发了。胡雪岩受到重创,却无能为力。蚕茧等物资被迫低价出售,损失白银10余万元,导致资金周转不畅,各地官僚争抢存款,敲诈勒索,雪上加霜。

1883年,顺天知府毕道元奏报朝廷都城阜康银行倒闭,清廷下令闽浙总督何靖、浙江巡抚刘严密清查胡雪岩的资产,以清偿债务。同年11月28日,清廷发布敕令,罢免胡雪岩,让左追讨胡雪岩欠款。左派人查封了胡雪岩在杭州的典当行和商行,并上报清廷。

1885 165438+10月,胡雪岩在贫穷和仇恨中抑郁而死,享年62岁。

胡雪岩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年轻,贫穷,努力。成名后,他创办银行、商行、蚕茧丝绸商,筹集军需,运输口粮,经营船政,开药房,成为江南富商。成功后的胡雪岩热心慈善,乐善好施。他在钱塘江上开辟了益都,方便了上坝府和下三府的联系,并设置了船只,为等待渡江的旅客提供方便。多次向直隶、陕西、河南、山西等水旱地区捐款,各地捐款估计达20万两白银。两次赴日高价买回在日本流失的中国文物,并向西征军捐赠药材。在朝野轰动一时的杨乃武白菜案中,他利用自己的名声组织京官,赞助钱财,最终为案件立下汗马功劳。

胡雪岩在江南很有钱,官职升到了公共事务大臣的头衔,还被冠上了两顶洋红帽子。他功名显赫,结局却是悲凉的,与清朝的腐败衰败息息相关,给后人无限的思考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