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怎么修复?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方法吗?
女性朋友的这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可以总结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这些疾病是指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损伤(妊娠、分娩、子宫切除)、衰老和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和慢性盆腔疼痛。
这是一种常见但未被完全认识的疾病。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尿失禁患病率为11% ~ 57%,65岁以上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那么,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怀孕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怀孕期间,随着子宫的增大,对盆底的压力逐渐增大,盆底组织会发生一系列的重塑过程,以维持盆底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整性。孕妇腰部前凸,腹部前凸下凸,重心轴前移,使腹压和盆腔器官的重力指向盆底肌肉,子宫的重量与日俱增,使盆底肌肉不断受压,导致逐渐松弛。所以怀孕本身就对盆底肌肉造成了损伤。女性的盆底肌被称为“弹簧床”,是保持私处紧绷感、增加“性”快乐的秘密武器。同时也是女性除了面部以外最容易衰老的地方。
阴道分娩可导致耻骨尾骨不对称或骨盆侧壁肌肉撕裂。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盆底肌肉造成损伤。ⅰ型胶原(组织韧性)ⅲ型胶原(组织弹性)=盆底结构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妊娠期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下降,血清松弛素水平高也导致盆底结构松弛。此外,盆底组织薄弱、先天性发育不良、肥胖、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等也可能引起盆底功能障碍。
盆底康复的误区
相关统计显示,二胎妈妈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3倍。对于选择生二孩的妈妈来说,更要注意盆底疾病的风险。有一种误解,认为很多妈妈生完二孩后都想治疗盆底功能障碍。众所周知,一胎后如果不及时做盆底康复,二胎脱垂的概率更大。这是因为二孩妈妈普遍年龄偏大,妊娠并发症突出,分娩次数增多,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巨大儿的概率增大,盆底肌肉的损伤自然增大。
那么,如何针对该病采取措施呢?陈作兵说,建议先对有症状的患者和产后42天的产妇进行评估筛查,根据筛查结果给予不同的治疗。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可以接受盆底康复、辅助器具和手术治疗;如果没有临床症状,盆底肌力1、2、3(或评分低于60),需要盆底康复治疗;如果盆底肌肉力量为4级或5级(或分数高于80),则需要进行Kaigl训练。
盆底肌肉恢复的最佳时间是产后42天至3个月。专家建议尽早开始治疗,产后42天产后恶露基本干净,即可对盆底肌进行评估和治疗。
Kaigl训练效果显著。
是治疗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首选药物,也是盆底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对预防盆底功能损害也有重要作用。这种运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生活中也很容易操作,比如上班坐办公桌,等车,睡觉。更重要的是,Kaigl训练对早期盆底功能障碍有显著效果。
盆底肌康复训练的重点是学会识别和有意识地控制盆底肌(如憋尿)。正确的方法是收缩会阴和肛门,避免腹部、大腿内侧和臀部肌肉收缩。
具体步骤:
原则上先锻炼I型肌,再锻炼II型肌。
I型肌肉锻炼:缓慢收缩会阴和肛门至最大力量,持续3秒至5秒,缓慢放松3秒至5秒。
ⅱ型肌肉运动:会阴、肛门最大快速收缩后立即放松,3 ~ 5次后放松6秒至10秒。
疗程:每次15分钟运动,每日2 ~ 3次,6 ~ 8周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动作和姿势。
2.学习不同姿势的盆底收缩。
3、配合腹式呼吸,收缩放松。
4.坚持不懈,坚持锻炼。
相信大家都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修复骨盆。我们还是要积极的采取一些锻炼的方法,但是在生活中还是要遵循这些小锻炼,这样很好,但是你现在生孩子期间一定要多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