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能祛湿吗?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艾灸方法,是利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刺激月经的活动来调节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艾灸的应用起源于人类掌握之后对火的使用,时间也是在石器时代。
艾灸起源于中国古代,因为其作用机理类似于针灸疗法,与针灸疗法有互补的治疗作用。针灸通常一起使用,所以它被称为针灸。
针灸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但现代人说艾灸,很多时候只是指针灸,很少包括艾灸。
扩展数据:
艾灸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被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对其机制的理解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目前认为艾灸的机理与以下五个方面有关。
局部刺激
艾灸是通过刺激人体基本特定部位的艾火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机理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引起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加强局部皮肤组织代谢,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的消散和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起到镇静镇痛作用;同时,加温也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调节
经络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艾灸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相互协调。这种协调关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调节来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和穴位有三个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在敏感性,即同一灸法选取某些穴位与普通体表穴位明显不同。
2.经络和穴位放大了药物的作用。经络不是简单的体表途径,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节系统。艾灸施于穴位,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个循环诱导过程中,它们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调、相互叠加的结果,从而产生生理放大效应。
3.经络穴位具有储药功能,药物的物理化学作用长时间停留在穴位或释放到全身,对疾病产生整体调节和治愈作用。
调节免疫
许多实验证实,艾灸可以增强免疫功能。艾灸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的,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即低者可增,高者可减,这种调节在病理状态下更为明显。
药理作用
虽然艾灸的用药没有内服药丰富,但从各种艾灸和太乙、雷霍针灸的临床应用中,也可以看到艾灸的辨证施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艾灸的主要原料艾条的作用。清代吴在《本草》中说:“艾叶味苦而苦,性温,熟而热,纯阳之气,能逆阳之气,通十二经脉,取三阴,调气血,祛寒湿,暖子宫,止血,温中,解郁,调经安胎,…………………………………………………………………………………………………………………………………………………………………………………………………………………………”
合成作用
艾灸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效果。
首先,艾灸的治疗是全面的。如冬病夏治,将白芥子等药物涂于钟山、舒菲、高甲穴治疗哮喘,通过乌头饼灸肾俞穴等穴位抗衰老等。它包括局部刺激(局部化脓灸、隔物灸)、经络穴位(特选穴位)和药物,它们是有机联系的。
第二,治疗的作用是全面的。艾灸热的刺激可以调节局部气血,艾火的刺激结合药物必然增加药物的疗效。芳香类药物在温暖的环境下特别容易被吸收。艾灸施于穴位时,首先刺激穴位本身,刺激经气,调动经络的功能,更好地发挥整体的行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
第三,人的反应性和治疗效果是综合的。治疗(艾灸)——外因只能通过内因(人的反应性)起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同样的艾灸疗法,对同一种疾病的患者,感觉传递不同,疗效也不同。原因是人的反应力不同。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上述因素均可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从而发挥艾灸的最大功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