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风散的镇静作用是汞中毒的症状吗?
“小儿惊风散”为常用中成药,载于《中国药典》(2010版)。很多中医把“小儿惊风散”当作儿科的圣药,经常给有哭闹现象的婴幼儿开这种药。有些正常婴儿的家长还会给孩子服用“小儿惊风散”,据说可以预防和避免婴儿惊风。这篇文章要揭露的是,不仅“小儿惊风”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而且“小儿惊风散”是一种可怕的毒药。负责任的父母不应该用这种毒药来摧残自己的孩子,药监部门应该禁止这种毒药上市。
小儿惊风是中医说法,原本是指小儿四肢抽搐、暂时性意识不清等症状。所谓的惊厥只是一组症状,并不是特定的疾病。在医学上,这种症状被称为癫痫、大脑发作或惊厥性疾病。现代医学证明,这些症状都是由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阵发性功能障碍引起的,许多疾病都可以导致这种障碍,如脑肿瘤、脑部感染(脑膜炎、日本脑炎等。)、感冒、中毒性痢疾、肺炎、腮腺炎、代谢和内分泌异常、外伤等等。
中医从宋代开始观察和记录这些症状,称之为惊悸。古人知识有限,找不到真正的病因,只好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主观臆测。北宋的钱乙主张“心主惊风,肝主风”,宋代的太平盛慧芳则认为“丈夫小儿风急惊风,是气血不和所致,夙有实热,为风邪所驱”,“丈夫小儿风缓惊风,奶食不当,脏腑停滞,内有积热,为风邪所伤”。
自此,小儿惊风成为古代儿科四大证候之一,中医推测出无数奇谈怪论。如四证八候,各持己见,争执不休。直到1930,陈在《七十二种急缓哮证及治法》中将惊风分为72种,认为惊风“非外感之证”,归为内伤属性。争吵持续了1000年左右也没有达成共识,因为没有事实依据。没有人能拿出“风”和“邪风”致病的证据,甚至分不清这两个概念是什么,也没有人知道痰、热、风、惊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现代医家陈寿珍在《小儿精要》(1929)一书中指出,前人所作的许多奇名都是“似是而非”、“多余的”、“各种牵强附会的名称都是不合理的”。如果有疾病,那就不算意外了。虽然惊喜的名称很多,但是惊喜的范围会穿插其中,大同小异,眼花缭乱。。65438-0942年,钱洪年在《中国儿科》中首次引入西医理论,认为急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惊厥的病因。
可以肯定的是,中医只观察到了小儿惊风病,但在寻找病因的过程中,却沿着错误的道路跑了几千年。当然,我们不能苛责古人。几千年前,西医也不知道病因,也是乱治病。随着现代医学的逐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惊厥疾病的病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随着现代医学的普及和生活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儿童惊厥疾病的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在古代是司空见惯的,现在已经不是常见病了。
但中医界对现代医学的证据置若罔闻,反而过度泛化了惊悸的概念。很多中医只要遇到儿童疾病就会称之为惊悸,甚至把婴儿正常的啼哭也当成惊悸。孩子不安地哭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孩子表达的一种方式,因为婴幼儿还不会用语言表达和交流,只能通过哭来吸引注意力和寻求帮助。婴儿哭一定有原因。常见的有饥饿、口渴、排便、身体压迫、环境不适。疾病引起的哭闹只是一部分原因。
面对孩子哭闹,家长首先要想办法解决孩子的正常需求,而不是先以为孩子病了就去找中医。如果继续哭闹,各种努力无效,就要去正规医院仔细检查。婴幼儿常见的疾病有很多种。你必须找到原因,然后才能正确对待它们。千万不要相信中医所谓触目惊心的荒谬。如果孩子感染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者流行性乙型脑炎,按照中医“息风”来治疗是无效的,反而会耽误正确的治疗,给孩子留下终身的伤害和遗憾。
我们先来看看“小儿惊风散”是什么,为什么能成为中医儿科圣药。根据《中国药典》(2010版),小儿惊风散的方药由朱砂、雄黄、全蝎、炒蚕、甘草五味药组成,可称为五毒。
朱砂是一种天然矿物,主要成分是硫化汞,还含有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古人用朱砂作为染料和颜料,也是炼丹师常用的原料。历史上因服用含朱砂药丸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包括一些企图长生不老的皇帝。朱砂被中医视为“方中君药”。
历代医书多有记载。现在,科学方法已经完全搞清楚了朱砂的成分和毒理。朱砂可通过口服、吸入和皮肤吸收引起汞中毒。不仅是游离汞,各种汞化合物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汞中毒可导致消化道严重炎症,并可在肾脏蓄积,导致尿毒症甚至死亡;汞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短期兴奋作用,继而转为抑制作用,导致心力衰竭、休克或神经中枢麻痹甚至死亡;水银还会引起过敏反应,有时会致命。国内已报道多起服用朱砂引起不良反应的案例,如头晕、精神和神经方面的混乱,有的甚至造成儿童智力低下。此外,还有急性肾衰竭、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剥脱性皮炎、脊髓病和溶血性贫血的报告。有报道称某药厂17配方加工员集体汞接触朱砂中毒。
朱砂死亡多发生在儿童身上。由于部分婴幼儿经常哭闹,家长在中医指导下给孩子服用朱砂或含朱砂的中药,孩子会出现嗜睡、四肢无力、对各种刺激反应迟钝等现象。从表面上看,孩子变得安静、困倦,达到了中医所谓的“安神”。其实这就是汞中毒的特点。动物实验也证明,服用朱砂可导致大鼠体内汞含量显著增加,对大鼠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雄黄也是一种天然矿物,主要含有二硫化砷、三氧化二砷、其他可溶性砷盐和多种金属元素。雄黄会对身体造成多种伤害和死亡,甚至有皮肤涂上雄黄致死的案例。砷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确认的致癌物,还具有肝肾毒性、细胞毒性、胎儿毒性和遗传毒性。
在国家药品标准中,含朱砂的中成药约360种,含雄黄的约190种。比较常见的有安宫牛黄丸、保龙丸、冰硼散、保赤散、避障散、磁朱丸、复方黄带片、方菊至宝散、六神丸、刘颖丸、牛黄丸、牛黄千金散、牛黄保龙丸、牛黄清心丸、牛黄真镜丸、牛黄解毒片、牛黄消炎片、杞贞丸。含朱砂或雄黄的中成药有550多种,约占中成药总数的8%,其中儿童专用药100种,儿童也有79种。
蝎子含有神经毒蛋白,此外还有三甲胺、甜菜碱、牛磺酸、棕榈酸、硬脂酸、胆固醇、卵磷脂、胺盐等。服用全蝎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多,如全身剥脱性皮炎、剧烈腹痛、呼吸抑制、神经系统中毒、心血管和泌尿系统损害等。曾有服用蝎子酒致死的报道,也有服用蝎子引起过敏反应,皮肤脱皮,大面积溃烂,最后死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报道。
白僵蚕是感染球孢白僵菌(或人工接种)的家蚕幼虫的干燥体。古代中医认为这种死蚕有“息风”的功效。僵蚕成分复杂,有神经毒素、蛋白质变性分解产生的毒素、细菌污染产生的毒素、体内阿米巴原虫等,极易引起中毒,特别是过敏体质的人和儿童。在报告的425例僵蚕中毒反应中,100%出现中毒性脑病和过敏性脑病,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如肢体震颤、行走不稳、惊厥、昏迷甚至死亡。部分患者伴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甘草是中药中最常用的药材之一。南朝医学家陶景洪说:“此草为多药之王,典籍中不用者甚少。”因此有“十方九药”之说,被尊为“故国”。甘草的成分包括甘草酸(甘草酸)、甘草次酸和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服用甘草可能引起水肿、头晕、头痛、四肢无力、低钾血症、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心肌损伤和假性醛固酮效应。甘草还可能导致肥胖、便秘、胃酸过多、癫痫、瞬盲、早产、儿童乳房发育等。有学者指出,甘草会减少雄性激素的分泌,导致阳痿和外生殖器萎缩。
小儿惊风散配方中的五味药都有毒。中国药典2010(第一部)指出“朱砂有毒,不宜大量或少量长期服用,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雄黄慎用,不可久服,孕妇禁用。”但在处方制剂中的“小儿惊风散”项下,并未提及注意事项,也就是说药品包装和说明书可以避免提示毒副作用,禁忌、注意事项、不良反应都可以标注为“不清楚”,可见药典对中药的刻意纵容和庇护。
有些婴儿在服用小儿静风散后会感到安静和困倦。中医认为,这是为了抑制“休克”,扑灭“风”。父母也认为这是一种药,可以赶走疾病,摆脱孩子哭闹的烦恼。他们不禁赞叹中医的神奇和博大精深。其实,服用“小儿惊风散”的“效果”就是汞中毒的症状。中医不知道人体的解剖和生理,更不知道病因,所以无法治疗病因。所谓“风邪”是中医发明的东西,永远无法证实。“小儿惊风散”的“镇静作用”是中毒的结果。可怜的孩子说不出自己的痛苦,幼年被恶毒的中医和无知的父母摧残。
中医出现这种愚蠢的治疗方法是必然的,因为中医几乎没有找到任何疾病的真正病因。中医总是试图压制表象,也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找到病因,只能随便编一个未经证实的病因来解释。这是由于中医对人体和疾病的错误认识,只知“标”,不知“根”,形成了中医治标不治本的特点。
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毋庸置疑。重金属直接入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知现象。遗憾的是,国家药品标准中含有朱砂的治疗小儿惊厥的中成药有81个品种,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我不知道每天有多少年幼的孩子被毁灭和毒害。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请远离中医和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