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有什么贡献?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革命家,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文学活动只是他整个革命活动的一部分。虽然他不是专业作家或文学理论家,但他对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是不朽的。
首先,他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了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介绍了* * *资本主义世界观和社会革命理论,为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五四运动前夕,他发表了《法俄革命的比较观》、《老百姓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时代》,欢呼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宣传十月革命的道路。这些文章虽然不是专门论述文学问题的,但对五四文学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一股全新的文化力量,这就是中国* * *生产者领导的* * *资本主义文化思想,这既是* * *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也是社会革命论”。(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变化和道德变化》、《唯物史观在近代史上的价值》等理论著作,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试图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他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推动五四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他直接撰写文学论文,提出含有马克思主义思想因素的文学主张,对五四文学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什么是新文学》是他的代表性文学论文,在《晨钟的使命》、《民粹主义》、《青年与乡村》等中可以找到一些文学论述的片段。他的新文学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如何建设新文学的问题上,提出了“为社会现实”的文学主张。这是针对当时中国文坛充斥着僵化的封建文学和“商人”的资产阶级文学而提出的。为了促进五四新文学的健康发展,他明确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面向社会的现实主义的文学,而不是面向个人的文学”,而这种“现实主义的文学”必须植根于“深刻的思想、理论、坚定的信仰、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的坚实土壤中,为五四新文学指明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二是坚持文学的革命功利主义,强调新文学改造社会的使命。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人运动和其他革命活动中。他从革命的需要出发,把文学作为教育和动员劳动群众的宣传武器。在《劳动教育问题》中指出:“现代作品是不允许用古典文学来满足那些人的欲望的,而必须用通俗文学来使一般勤劳的社会明白许多道理。”这对新文学更好地发挥战斗的社会功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第三,他在激烈的革命活动中创作了大量的革命诗歌,这也是对五四新文学的重要贡献。他的文学散文体现了战士的时代感和诗人的激情。比如《青春》和《今日》,都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前者给人以“打破过去的罗网,摧毁陈腐理论的枷锁”的战斗口号,体现了“少年中国重生”的美好愿景;后者从革命发展的观点出发,希望人们站在“当下”,赞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这些文章思路开阔,色彩丰富,抒情性强。他在五四高潮时期写的《随感录》是一组思想艺术成就独特的小杂感,与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战斗杂文一样,是匕首和长矛,是新文学运动中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思想武器,为中国杂文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五四文学革命时期,他写了几首清新自然、倾向性鲜明的白话诗,其中《欢迎陈独秀出狱》最具特色,是对革命斗争精神的讴歌,是对军阀政府和社会反动势力的战斗口号,字里行间渗透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此外,李大钊还参与了五四文学革命的领导和组织工作。1918年正式参加《新青年》编辑活动,负责编辑《马克思主义》专刊,刊有《鲁迅的药》和四篇杂文。在五四文学革命高潮时,与陈独秀共同主编《每周评论》,组织批判以林纾为代表的复古派,捍卫新文学的初步成果和战斗方向。
李大钊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贡献将永远被载入中国新文学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