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位于哪个省市。
重点贵德县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黄河近年来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
贵德县位于100 58' 8 "东-101 47' 50 "北-35 29' 45 "-36 23' 35 "。东西宽63.4公里,南北长90.6公里。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和李家峡之间。县城位于印盒镇,距省会西宁114公里,距海南州察布查尔158公里。
贵德县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县中北部,流量76.8公里。全境沟壑纵横,山峦交错,呈现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成四山环抱的河谷盆地。海拔最低的松巴峡为2710米,海拔最高的阿尼智海山为50110米,县城海拔2200米。贵德生活在内陆,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短暂凉爽,秋季潮湿多雨,冬季漫长干燥,气温一天比一天变化大。年平均气温7.2℃,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23.8℃。年平均降水量251-559 mm,无霜期258天,作物生长期223天,年日照时数2928小时。
贵德县辖4镇2乡1民族乡:印盒镇、河西镇、拉西瓦镇、长木镇、河东乡、新街回族乡、嘎让乡。
人口区域
贵德县总面积3703平方公里,有汉、藏、回、土族等15个民族。2007年底,共有27,483户,总人口65,438+000,609人,其中农牧业人口85,364人。总人口中,汉族49665人,占49.36%,藏族35855人,占35.64%。回族13024人,占12.95%,土族1609人,占1.6%。
自然资源
贵德水电资源丰富,2007年发电量6.7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6%。黄河上有三座大中型梯级水电站可供开发。在建的拉西瓦电站装机容量372万千瓦,已建成的尼那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1996年8月,水电四局启动尼娜电站。在建的玉山电站是目前该县民营企业投资最大的项目,总装机容量1.75千瓦。全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铜、铁、铅、锌、镍、砂金、砷、石英岩、萤石、石灰石等11矿产。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早獭、香獐、雉鸡、蓝雉、雪鸡、石鸡等。中草药主要有大黄、秦艽、羌活、柴胡、雪莲、茵陈蒿、甘草、冬虫夏草、枸杞等。,储量约为654.38+0.7万吨。其他还有发菜、流花菜、蕨麻,被誉为“高原美食”。
经济建设
200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85802万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10692万元,比上年增长21%,第二产业53320万元。比上一年增加
长19.6%,第三产业217.9万元,比上年增长23.9%。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41.63万元。全县牲畜总增长率为43.8%,出栏率为46.52%,商品率为40.7%。年末牲畜存栏36.42万头,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旅行和旅游
贵德地处黄河流域,上有龙羊峡,下有松巴峡。这里群山环绕,平原宽阔,土地肥沃,被誉为高原上的“小江南”。贵德明清古建筑的发现和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天下黄河是你德清”的题词,使贵德县的旅游业繁荣起来。据贵德县旅游局局长梁介绍,每年有近百万来自省内外的游客来贵德县玉皇阁旅游。
贵德县的文庙和玉皇阁是贵德县现存明清古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座古建筑群位于贵德县印盒镇。据史料记载,它完成于明朝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四年,是为了巩固统治,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驻,岁岁昌盛”。清道光十七年(1837),黄愚馆的改扩建工程告一段落。清同治六年,回民起义,玉皇阁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在光绪年间依次重建。建筑群占地61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是一座与寺庙相邻,融儒道佛于一体,摒弃门户之见,共存互依,布局独特的古建筑杰作。整个建筑为中国传统的对称中轴线形式,单体建筑以甘肃、青海为主,气势恢宏,全国罕见,具有很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文庙包括12个单体建筑,包括凌杏门、池畔、象贤名观、七十二仙庙和大成殿。其中,大成殿是供奉中华民族伟大哲学家孔子的神龛,历来是文人墨客祭拜孔子、聚会的场所。
除了玉皇阁和文庙,贵德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还包括关悦庙,这是一座供奉关羽、岳飞和妈祖的中式建筑,藏传佛教的大佛寺,还有城隍庙,它仍然有20平方米的清朝光绪年间的壁画。
历史的发展
古代为阿强地,汉代设鹤管县。东晋时,设在巴会县。南北朝时为吐谷浑政权,隋时设吐蕃,宋时设归德州。清代属陕西省会河州卫管辖,后划归临洮府、西宁府,有贵德堂、贵德县等。1949年贵德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直辖于省,1953年划归海南州。总面积3622平方公里。
2000年,贵德县辖1镇7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为91552,其中各乡镇(人)人口为印盒镇17908河东乡12219河西乡21048东沟乡7804新街乡5324嘎让乡65438。
2001 1 9、青海省人民政府以汉[2001]6号文件批复:撤销河西乡,设立河西镇。截止2001年底,贵德县辖2镇5乡1民族乡,4个居委会,113村(牧)委会。
印盒镇:位于南街,辖4个居委会(第一、二、三、四)和11个村(牧)委会(东、西、北、城关、郭拉、邓嘉、童嘉、席家嘴、史家、张家沟、红柳滩)。
河西镇:设在格尔嘎,辖26个村(牧)委会(上六屯、下六屯、下马家、格尔嘎、瓦家、多乐仓、加洛苏河、拉吉盖、彩塘、红岩、下排、温泉、公白、大甲、多瓦、山坪、北方、木杆、本科。
河东乡:位于马家溪,辖13个村(牧)委会(太平、王屯、下罗家、周嘉、马坝、杨家、保宁、洼里、贡巴、查达、仁若阿什贡、马家秀、边都)。
东沟乡:位于周屯,辖15个村(牧)委会(高洪垭、新建坪、歇马郎、甲卜岔、阙家、上兰角、下兰角、色尔嘎、卷木、梅家、郎岔、周屯、沟后闸、后楼、蓝娇新村)。
尕让乡:位于尕让,辖22个村(牧)委会(阿什贡、阿彦麦、查曲让、伊什扎、松巴、扎里毛、叶龙、关家、大滩、尕让、洛依海、东果塘、西旗滩、三角波)。
罗汉塘乡:位于罗汉塘,辖10个村(牧)委会(尼那、久那、多拉、曲布藏、罗汉塘、斗后郎、野后郎、曲乃海、郭桓、尼那新村)。
昌木乡:位于郭谦羊,辖7个村(牧)委会(值班检查、下岗检查、都秀、拉德、切扎、五龙、干羊)。
新街回族乡:位于新街,辖9个村(牧)委会(藏盖、玉山、鲁切、马务、上卡里岗、下卡里岗、老湖口、尕马塘、新街)。
2005年5月26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贵德县撤销罗汉塘乡,设立拉西瓦镇。镇政府驻地整体迁至曲布藏村拉郭口区,镇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村管体制。6月29日,该镇正式撤乡并镇。
2005年,贵德县辖3镇4乡1个民族乡:印盒镇、河西镇、拉西瓦镇、河东乡、东沟乡、新街回族乡、嘎朗乡、长木乡。
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改为36个乡镇,包括:撤销贵德县长木乡、东沟乡,合并设立长木镇,镇政府设在东沟乡政府原驻地周屯,实行村管制。
村镇简介
印盒镇[河]县驻地。位于县城中部,黄河南岸。人口21651,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面积41.2平方公里。辖东、西、北、城关、郭拉、邓嘉、童嘉、席家嘴、大石家、张家沟、红柳滩6个村委会和东、城关、西、南4个居委会。民国二十年(1931),设立大南乡,1938设立印盒镇。1949设立印盒市,1953改为印盒镇;贵德公社印盒管理区1958;1959成立印盒公社,1984改为印盒镇。
河西镇位于县城中西部,距县城驻地3公里。人口22485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藏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它占地433平方公里。辖格尔嘎、下马家、下排、下六屯、上六屯、北方、红岩、大甲、公白、江仓马、嘎莫台、嘎莫台、才日塘、加洛素河、木甘、本科、瓦家、温泉、多瓦、霍尔加、拉赫盖、多乐仓山坪、西山湾等。民国20年(1931)设立刘屯乡,1949并入当洞乡,后改为当洞乡,1956与下当东乡、温泉乡合并成为当洞乡,1958归归德公社。
河东乡位于县城中西部,距县城驻地2公里。人口113500,以汉族为主,也有回族、藏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面积251平方公里。辖保宁、太平、马家溪、周嘉、杨家、贡巴、王屯、洼里、边都、仁若阿什贡、查达、马坝、下罗家等13个村委会。民国时期,东山乡后并入印盒镇,1949设立第一区河东乡,1956设立贡巴乡,1958设立归德公社,1959设立印盒公社,191脱离印盒公社。
新街回族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驻地40公里。人口6069人,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1%。面积134平方公里。辖新街、藏盖、玉山、上卡里岗、下卡里岗、老湖口、尕马塘、鲁切、马务9个村委会。民国时期属东乡,1949二区冶里洼乡,1951莫曲沟乡,1956新街乡,1958归德公社,65439河西公社。
拉xi瓦镇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驻地24公里。人口6080人,主要是汉族,还有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它占地924平方公里。辖罗汉塘、九那、尼那、郭桓、多拉、野后郎、斗后郎、曲乃海、曲布藏、甘家、尼那新村等11个村委会。民国时属* * *县米国乡,1958划入贵德县社龙洋乡。同年归贵德公社,1959改罗汉塘公社,1963改罗汉塘乡,1972改罗汉塘公社,1984改罗汉塘公社。
嘎让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驻地43公里。人口14171,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回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它占地574平方公里。辖嘎朗、阿什贡、达莫、扎里毛、千户、大滩、察曲、奥加、西奇滩、伊扎什、三角浪、伊扎、关家、叶龙、东郭塘、洛依海、者玛南、松巴、阿韦纳、二连。民国时期,成立于解放初期,1958归归德公社,1959成立,1984改为it。
长木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驻地20公里。人口16653万,主要是藏族,占总人口的97%,还有汉族和回族。面积1265.2平方公里。辖茶岗、下茶岗、都秀、拉德、切扎、五龙、干羊、周屯、上兰角、下兰角、赛尔嘎、郎查、沟后扎、后斗、卷木、梅家、嘎布查、查嘎、歇马郎、新建坪、蓝娇新村、高洪垭22个村委会。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属于桂南牧区。1958年转贵德县设长木乡,后改为贵德公社。1959设立长木公社,1963改为长木乡,1972改为长木公社,1984改为长木乡。
2007年12月5日,贵德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2007年度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2020年2月22日65438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贵德县为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8月18,贵德县被列为2020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2019 12 9、国家民委命名贵德县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19 165438+10月13、生态环境部授予贵德县第三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