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兰的主要成就

毛兰在医学和药学上的巨大成就来自于他的刻苦学习和刻苦实践。他走访了滇池流域和云南南部的所有地方求医问药。曾赴会泽县金钟山采药行医,救治会泽百姓。他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人们在金钟山朝拜,那里有一座兰宫庙,一些遗迹仍然存在。

永乐十五年(1417),毛兰开始编纂医学专著《滇南本草》。他用了近20年的时间,终于在正统元年(1436)完成了唯一的地方药理学专著《滇南本草》(包括《易门姚蓝》),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了142年。全书约654.38+万字,收录药物544种,其中大部分为云南地方中药材。其中很大一部分收录在云南地方药品标准1974版和中国药典1977版中。有37种药物受到国外医学界的高度赞扬,并被东南亚国家采用。

毛兰从事药物学和医学,从治疗母亲的病开始,他就决心学医,但这是不够的。宋明的“药灵山”是他经常去采药的地方。他收集草药,研究医学,写书。从永乐丁酉年(1417)到郑德陈冰年(1436)的20年间,他到处寻找草药,结合积累的治疗经验,最终完成了巨著《滇南草药》(包括《医方集》)。

最早的《云南本草》手稿载有274种药物,校勘本载有544种药物,处方600多种。是一部独创的药理学专著,将药物与方剂相结合,使用方便。为了写书和采药,毛兰几乎走遍了云南:东至云贵川交界,南至中老边境,西至中缅边境,北至金沙江畔。

医门* * *两卷。第一册为脉诊篇,包括望、嗅、问、脉四诊,以及《脉诀歌》总论。第二卷论述方剂学疾病,认为治疗疾病要从实际出发,诊断要全面细致。先讨论病理,再开临床处方。其组方精当,简单实用,体现了毛兰渊博的学识和细致的诊疗经验。

李小幼把毛兰的《滇南本草》及其所附《医家简编》称为“毛兰对古代边疆民族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经验的总结,为我国民族医药的探索和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65,438+20世纪以来,《滇南本草》中的许多药物被云南省内外的医学家临床配制和应用,证明有特效。如云南白药、治疗风湿病的虎力散、祛风除湿的肾复宝、治疗偏瘫的灯盏花等。,都是各个医生和药厂用滇南本草的药物配方研制出来的。

《滇南本草》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陈冰年间(1556)范鸿增所述,清康熙丁丑年间(1697)高鸿业在滇南所抄,乾隆三十八年(1773)朱景阳所抄,称为“典范”。清代光绪年间(1887)云南省悟本堂出版的五卷本《滇南本草》(含《易门姚蓝》)被称为“悟本”,是最新三卷本《滇南本草》的主要依据。《滇南乌本本草》印刷本现藏云南图书馆。从20岁开始,毛兰就“以命运为耻,自从他在门廊上刻下‘停’字,就再也出不来了”。他整天读书写作,首先写了云南第一本旋律启蒙读本《旋律的旋律》。这是一本用韵写的专门给孩子学习韵对仗的读本,比李渔的《李翁对仗》早了200年左右。《节奏的旋律》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儿童旋律的书。书“诵经之下,觉得山水皆好。”由于通俗易懂,语言精炼,旋律铿锵,朗朗上口,脍炙人口,成为当时滇中的启蒙教材。《韵律略艺通》成书于正统七年(1442),8348字。毛兰以云南方言为基础,面向全国普通话,即“变古体法为方音”,将中原韵声母简化为20个,将19韵改为20韵,形成横20元音、竖20韵的“新等韵图”,集声、韵、调于一体,以“答直”为例。谁也看不见冰雪,春天从天而降。《早梅诗》总结,让人在悠闲的诗意环境中,默记20个声母的读音。因其实用性强,易于应用,广为流传,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当代著名学者方国瑜先生说:“毛兰的《韵略易通》,在中国音韵学史上树立了第二座崇高的里程碑。”

正统七年(1442),毛兰四十六岁时,写了《云吕一通》,脍炙人口。他大胆创新,把原来的100个老韵缩减为20个新韵,用一首20字的五言绝句注释了当时北方方言的声母标准,成为现在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普通话21个声母的前身。旋律的价值在于揭示了中原音韵之后汉族同音字韵母系统的发展规律。正如清代云南巡抚孙在《律令叙》中所言:“《法蒙》之书,幼时伐之,诵之,感山水皆美趣,寺经如在眼前;秀才子与挚,则不白头不知所措也”。现代音韵学大师钱对在音韵学方面的成就评价很高,因为他的音韵学在汉语语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个标志中,我们不难看出毛兰的《早梅》诗与普通话声母之间的关系。毛兰是第一个在云南教书的人。

毛兰在杨胜安贬云南之前就主张道德文化教育,是他开启了云南文化启蒙和推广普通话音韵的先河。他的《安边策篇》和军事策划成就有兵部尚书王靖元平定陆川;然而,他留下的著作在朝代更替中丢失了,只有《云录略·艺通》保存了《四Ku全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毛兰的“韵略易通”和“律动即现”。在正统年间(1436——1449),毛兰在杨林建立了一个讲堂。因其《韵律略艺通》“字皆美言”、“韵之声”,“字选差,工稳,村学开明,几乎人人编之”。结果,“一时之间,士子忠之。”据《云南乡贤略》记载,“四面八方的文人到向毛学习”。由此,毛兰声名鹊起,成为当时滇中受人尊敬的民间教育家。毛兰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孜孜不倦。从这两幅图中,我们或许可以联想到毛兰教育实践中更加生动感人的场景。

因为毛兰开始在杨林教书,所以“云南第一书院”——碧澜书院就在杨林诞生了。该书院比建于嘉靖三年的昆明五华书院早3至18年,比嵩明府的嵩阳书院早300多年。如今的碧蓝书院只停留在管理文明的国画里。可见,毛兰开教学馆早。毛兰一生写了很多诗,尤其是《安智吟稿》和《胡璇集》。他的诗,或写山水,或阐发人生哲理,或抒发情怀,或讽刺现实,或评论古今,风格清新,脍炙人口。

景泰五年(1454),毛兰撰写了南曲剧本《风月物语》。全剧通过一个男人修行开悟的故事,表达了他厌恶现实、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全剧用词优美,音韵和谐,反映了云南的山山水水,闪烁着云南高原特有的光辉。是云南最早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