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社会

解放前,这个县科技落后。21年(1932年)修订《那马县志》,记载:“那马之人耕种土地,却沿袭旧套路,从事工商业者无新知。”37年版《龙山县志》说:“科学上没有特别的研究和发明。”民国末期,那马、龙山两县没有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只有13人,其中医务人员12人,林业技术人员1人。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仍然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方法,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

解放后,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积极发展科技事业,成立了科委、科协等科技管理部门。科技人员由1951的24人增加到1985的938人。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进行科普宣传,组织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改造落后的传统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个县科技人才匮乏,加上1958“反右”和“文革”两次政治运动的错误批判斗争和处理,科技队伍的实力进一步削弱。1985年,科技人员仅占全县人口的0.19%,远低于全区0.41%、全国0.67%的水平。科技教育不普及,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水平不高。该县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都是群众自发的体育活动。解放后,由于现代西方体育的流行,传统民间体育逐渐减少或消失。韦庄传统体育“扁担”,经过加工整理,多次参加全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被评为优秀项目。民国时期,体操、田径、球类等西方现代体育项目开始传入。民国20年(1931)在本县举行篮球比赛,还与都安等周边县举行友谊比赛。但由于缺乏专门的体育机构的领导,除了中小学正规的体育课,社会上的体育活动很少。那马、龙山两县各只开过两三次运动会,打篮球、田径比赛。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在1956设立县体委,配备专职干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随着体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从学校到机关、厂矿和许多农村都设立了体育场馆,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县里每隔几年还不定期举办运动会,与都安、上林、武鸣等附近县和大化水电站举行友谊比赛。林圩公社(现林圩乡)1972被评为自治区农村体育先进单位。同年参加了10在安徽省芜湖县召开的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体操、技巧、射击是这个县的传统项目,多次参加区以上比赛并获奖。1985全县中小学有专职体育教师57人,兼职体育教师285人,但水平较低,大部分没有经过专门的体育学校学习和培训。

1997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群众体育单位,* * *向区运动队、区体校输送了25名体育人才。运动员参加各级比赛* * *获得世青赛金牌6枚,全国青联金牌3枚,第六名2枚,全区金牌14枚,第二名5枚。2000年,县体育中学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全县有1练习体育馆、1足球场、30个排球场、180个篮球场,举办了三次体育竞赛,积极参加区、市级比赛。清末民初,县内大圩镇有民营中药店,农村有地方医生(郎中)。民国25年(1936),那马、龙山两县开始设置县办诊所,33年改为县卫生所:设备简陋,全是中医。从35年前开始,购买了一些西药,但在农村,还是以中草药和药品为主。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农民生病时,往往采用传统方法自行治疗或请当地民间医生治疗。到民国末,那马、龙山两县仍无防疫和妇幼保健机构。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卫生院,贯彻“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方针,逐步扩大和充实县人民医院,建立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公社(乡)卫生院(医院)、大队(村)合作医疗站等医疗机构,开展疾病防治工作;50年代初,天花、霍乱、鼠疫这三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危害最大的传染病在全县得到控制和消灭。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魏喜林等医护人员成功创造了该县历史上首例剖腹产手术。上世纪60年代初,县人民医院新建了医疗拘留所,1966配备了救护车等主要医疗设备。1969年3月、1970年6月,天津、南宁(16南宁)44名医务人员来到全县基层医疗单位工作,全县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历史上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麻风病,在防疫站和县医务人员的努力下,终于被治愈,成为1981自治区第一个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县。1985年,全县有各级公共卫生机构17个,中医联合诊所和村(街)卫生所4个。各级公立医院有住院床位267张,县人民医院有救护车、超声、心电图等医疗设备。各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现有479人,形成了一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技术队伍,基本能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疾病防治,以及部分急、难、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但是,医疗技术水平仍然较低,各种医疗仪器设备仍然比较落后。有些疾病还是很难治疗的。一些病人不得不转移到更高一级的医院接受治疗,或者请医生来县里会诊。偏远山村仍然缺少医生和药品。

截至2006年底,全县有卫生保健机构19个(不含个体),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1个,床位419张。卫生技术人员531人,其中执业医师198人,执业助理医师69人。城乡医疗保健网络也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