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方言词汇及其来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潭人说什么,用什么词,跟湘潭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湘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湘江穿城而过,境内有涟水、涓涓细流,韶山灌区干渠、南北干渠、水府庙水库,水网密布。湘潭可谓“水乡”。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湘潭的“水乡文化”,进而导致了一些与水有关的湘潭方言词汇的产生和应用。比如拉关系、走后门,被指为“走水”;作风不正派的男人叫“老男人”;不雅、庸俗的污秽称为“水汽”(也叫“行气”);肤色被称为“水色”。另外,由于湘潭境内河流众多,尤其是湘江,作为长江的一条干流,自古以来航运就相当发达。水兵,以水为生,以船为家,不喜欢说“重”,所以把“饱饭”说成“张饭”或“装饭”

湘潭地貌多样,有山地、丘陵、丘陵、平原、水面。与这些地貌相关的词汇很多,甚至很多地方都以此命名。湘潭人习惯上称“山”为“岭”,如砂子岭、塔岭乡。将山谷中的平地称为“冲”,如毛泽东故居所在地韶山冲;山区、丘陵地区当地的平地称为“平”,如黄荆坪。与水有关的,湘潭人把房前屋后的水池称为“池塘”,如唐红乡、岳塘区、泉塘子、向塘等。水多了,桥自然就多了,比如青山桥、胡云桥、双板桥。一种方言是不可能在某个时期完全脱离其源头而突然诞生的,它总是与该地区的古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湘潭方言中的许多词语与古湘语一脉相承,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比如小狗。方言是这样解释的:“孩子就是孩子。襄垣之会称之为子,若曰东,则为子。”现在,湘潭人基本上管“儿子”叫“崽”。但“崽”的“儿子”的含义在用于称谓词后开始模糊,主要用来表示“小”和亲热的感情,一般用来指“孩子、男孩、女孩”,如“崽”指“男孩”,“崽姐”指“女孩”。但在具体使用中,往往习惯称一个男生为“妹妹”,其实是对孩子的昵称。用小名称呼一个男孩,可以避邪,容易成长;称呼一个女孩为“宝贝”有那种情意,也显示了人们对男人的重视和仰慕。而“满少年”(最小的儿子,父母子女中最小的儿子)这个词,可以说是“儿子”和“爱”的完美结合。

再比如《离骚》:“不厌其求”。王逸注:“由,满也。楚人满名。”根据王力的拟声词,读[eη下的b '就是“彭”的音。现在湘潭人说“水满了”,习惯上说“水满了”。因此,湘潭方言中的“彭”很可能是古楚方言中“平”的后代。

再比如,起床。《汉武帝纪史》载有“建章贡”。桓谭的新知道论中有一个“大宫”。这两个“升”都是“建”的意思。现在湘潭人也把“盖房子”叫做“造房子”。

此外,湘潭人常用的“一袋白菜”的“你有多好”“多少”“口袋”“树”等含义,都来源于古湘语。还有宋、元、明、清古代白话遗留下来的“唐可”(意为“妻子”)、“后天”(意为“后天”)、“样板间”(意为“模样”)等词。自古以来,楚人就信鬼崇祀。王逸《楚辞》曰:“昔南市楚与元香之间,其俗信鬼,擅祠。”湘潭也深受这种巫鬼文化的影响,所以湘潭方言中的“鬼”“死”词汇层出不穷。

湘潭人为了表达对鬼神的崇敬,对“死”和与“死”有关的事物有很多禁忌。用“白色婚礼”表达葬礼;用“老嘎达”、“咖啡太多”或“去(读kè)嘎达”表示人死了;“棺材”叫“料”,“丧”叫“上山”,“出门”。但是,“死”也有“深程度”的意思。比如“我爱你至死不渝”这句话中,用“死”来表达爱的深度;“她懒的要死”和“这糖甜的要死”指的是懒的程度和糖的甜的程度。

湘潭方言中使用较多的是“鬼”。它可以用来表示人的绰号和笑话,如“小鬼”指自己的或一般的孩子;“鬼崽”指淘气的孩子;妻子也会嘲笑丈夫是“死鬼”。可用于朋友间的戏谑,“鬼57”开玩笑说对方不认真,故意捣乱;“鬼长得像”是指别人在装腔作势,或者打扮得令人不满意。可以用来骂人,比如:饿鬼、怕死、胆小鬼、懒鬼、短命鬼、呷鬼(好吃鬼)、讨厌鬼、替死鬼、不怕死、糊涂鬼、窝囊鬼。它可以用来表示坏运气。“背靠背的鬼”是指一个人不走好运,“碰鬼”是指遇到不好的结果,“找鬼”是指遇到不好的事情,是意想不到的。

此外,许多传统节日的存在也产生了许多有特色的词语。七月初七至初十五俗称“半年”,也叫“接客”、“祭祖”。七月初七到初十接待新死客人,初十以后接待老死客人。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二十四“拜年”,除夕“拜年”。大年初一凌晨,农民在大门内为天地设香,祈求一个好年景,并鸣放“千响”,意为“出苍穹”。出了天之后叫“拜年”,规矩是“初一生日,初二生日(女婿),初四初三”。如果“拜年到初七初八”,就会“洗锅拨浪鼓”。“民以食为天”,湘潭方言中的很多词语都与这个“食”字有很大的关系。

湘潭基本种植水稻,湘潭人以大米为主食。就连“吃”也大多是“吃米饭”的意思。用大米做的食物有甜酒(新疆人称之为“醪糟”)、糍粑、灯芯糕等。

还有湘潭中路生产的“药糖”,毛家饭店生产的“毛家红烧肉”。另外,鸡蛋要在农历三月初三煮,也叫“三月三”。原本是农村的习俗,农民认为吃“三月三”可以治风湿,预防感冒。每年这个时候,农民们还会做一道菜,叫做“老爷肉”,也叫“粉蒸肉”。做法是将大米碾碎,配以大块猪肉,加菜红,与几种中药一起蒸。

都说湖南人不怕辣,尤其是湘潭人。他们只是害怕辛辣的食物。所以湘潭人爱吃辣椒,家里必备的一种调料就是“辣椒粉”,也叫“辣椒灰”。湘潭人做辣椒的方法很多,有剁椒、泡椒(辣椒)、花椒酱、豆豉、咸辣椒等。

“食”文化对湘潭方言词汇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上述特殊的食物上,还体现在湘潭人根据“食”发明了许多新词来表达一定的意义。比如“吃糯米”是用来批评和接受奉承的,“吃白豆豉”叫无能,欺软怕硬叫“吃白食”,受贿叫“吃白食”,不劳而获叫“吃空饭”。新时期会产生大量的新词。随着时代的发展,湘潭方言中也输入了一些新词。这些词主要来自湖南的时尚。

热门主持人在高收视率电视媒体中巧妙而又错综复杂地使用的一些词语,很容易流行起来,被大众广泛接受和使用。比如《越策略越开心》的主持人汪涵和凯尔,在节目中频繁使用“那倒是”、“陀姐”、“策略”等词汇。战士启智和杨志淳在他们的方言相声和双簧中使用的一些词,如“哈里油”、“杨五六”、“樊玲”,也在湘潭迅速流行。

调解纠纷难,解决疑难问题难。它指的是卖家用来引诱顾客作弊的“笼子”,用来示丑、缺乏风度的“绊脚式”,用来指骗子的“捏手”,“兄弟”(出租车司机),“满哥”(小伙子),都是近年来湘潭人广泛使用的时髦词汇。

通过这些流行的时尚词汇,我们可以一窥湘潭人的求新从众心理。也正因为如此,一些新的方言词很快成为湘潭人男女老少茶余饭后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有些词甚至直接反映了湘潭人的性格特征,如“宁死不屈”、“骄横”、“能忍则忍”、“刚苦则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