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为什么会“黑”?
中药注射剂因为安全性受到质疑而受到限制。那么,中药注射剂真的不安全吗?2015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显示,81.2%的药品不良反应为化学药品,17.3%为中药。与西药相比,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率不高。从用药原理来说,可以口服不肌注,也可以肌注不输液,因为静脉注射风险最高,中药注射也不例外。而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见效快。如果医生合理使用,患者受益大于风险。对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基层已成为中药注射剂的高发区,主要原因是使用不合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联合用药超过40%。这意味着,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不单纯是中药注射剂的问题。此外,基层医疗机构治疗设备设施有限,医护人员经验和能力相对欠缺,影响了抢救效果和预后。所以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主要是使用不当,不完全是药物本身的问题。
中药注射剂不同于抗生素,不需要严格限制医生使用。中药注射剂本质上还是中药,只是给药途径不同,目的是提高人体免疫力,让防御盾牌更强,不需要根据医院和医生的级别来限制使用。防范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险,宜避堵,不宜限制在基层使用,否则会因噎废食。培训基层医生规范使用,才是降低安全风险的正确途径。
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中药注射剂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从历史数据来看,60%-70%的中药注射剂在基层医院使用,基层是“主战场”。如果限制中药注射剂在基层的使用,就违反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例如,26种限制使用的中药注射剂中,有7种是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规定,“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医疗机构也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以清开灵注射液为例,这种药在非典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临床上不可或缺。是国家战略储备药品,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使用。以行政手段强制限制用药报销范围,违背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初衷。这是典型的部门政策“打架”,受害的是基层群众。老百姓用不上药,就得回大医院,不利于分级诊疗,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医保部门是医保基金的“大管家”。限制中药注射剂使用最合理的解释是控费。实际上,基层使用中药注射剂不是增加收费,而是减少收费。中药注射剂很多品种的中标价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属于国家低价药标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中药注射剂不应该是限制品种,而应该是鼓励品种。
中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中药注射剂相对于传统的丸-粉-膏丸,虽然只有70多年的历史,但却成为了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中药品种,堪称原产于中国的一枚“重磅炸弹”。期待有关部门为中药注射剂解绑正名,让这种具有创新基因的传统药物长高,为健康中国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