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公益事业

公益是公共利益事业的简称。这是一种不求回报为人民服务的流行方式。指公众的福利和利益。

“公益”一词在中国出现和使用最晚是在1887年,并被写入清朝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颁布的《乡镇地方自治章程》。那么在“公益事业”这个词出现之前,中国有公益事业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它的名字不是公益。人们称之为公共道德或美德。

第一,公益事业从孔子时代就有了。

我们可以从两个关于孔子的故事中看出。

鲁国有一条规定,中国人如果发现鲁国人在他国做奴隶,可以赎回,回国索要赎金和报酬。子贡有一天在另一个国家遇到了一个鲁努人,把它赎回来,然后回国,没有得到任何奖赏。当人们称赞它时,道德就高了。儿子,不然。据说:子贡虽得个人德,但会让别人见了鲁怒,羞于领赏,四处游走。会让鲁国人停止救赎鲁奴。

鲁兹看到过路人掉进水里,试图去救他们。这家人谢了,赏了一头牛。鲁兹高兴地接过来。每个人都很贪婪。儿子,不然。鲁兹牵着牛,告诉世人,谁不顾自己的生命,拯救生命,谁就能得到重赏。会让这个世界愿意去救人。

从这两个故事中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来看,孔子作为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不仅教育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事业的影响力(从学生自身来看,似乎是为了整体利益来教育学生),也就是以身作则,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愿意做公益事业,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第二,古人善于用好书说服人做公益事业。

比如古代有四书,劝人为善。他们是帝文,台商感应,于公遇灶神,以及四大纪律。现在拿几个名言来阐述一下自己对公益事业的看法。摘自《温昶·迪·阴军文》:帝君说:我是十七世纪的士大夫,从来没有虐待百姓,残害官员。救人的艰难,助人的迫切,慈悲的孤独,他人的包容。天空中一条宽阔的阴影线。人可以像我一样有心,上天会保佑你的。于是他教人:过去是公治监,建马门;窦助人,五枝桂冠高折...想拓展福田,一定要慎重。方便做各种阴功。利物与人,修善与福报...报四种恩,广传三教。拯救就像拯救一条干涸的鱼一样迫切,拯救危机就像拯救一只麻雀。怜寡敬老怜贫。衣食无忧,饥寒交迫在四处奔波的路上;涂抹棺材轮廓,避免遗体暴露。家庭财富帮助亲戚,当他们饥饿时,他们帮助他们的邻居和朋友.....舍药材救苦,赠茶汤解渴。或者买东西放生,或者斋戒时戒杀生...点一盏夜灯看人们走路,造一条河船帮助人们过河...砍掉挡路的榛子,除了挡路的瓷砖。为成千上万的人建造数百年的崎岖道路和桥梁。教别人什么是错的,捐钱让人变美...所有的恶都要做,所有的善都要追求,永远没有恶,永远有好运和支持。近报在自己,远报在儿孙。百福并行于现实,万福吉祥。不要从阴影中得到人!《伊尹文》是道教劝善书之一。它以通俗的形式劝人行善积德,会得到神灵长久的保佑。和现代人一起看他们的倡导和具体做法,是一次公益行动。《太上感应》也说:故姬人言善,视善,行善。一日三好,三年必福。凶手口出恶言,以恶为恶,作恶多端。一日三害,三年必祸。胡这样做并没有受到鼓励。两篇文章都是基于因缘利益劝人做公益。《于景翼与灶神的相遇》和《为范范的四个纪律》这两本书,以生动具体的实际事例和人物为例,写的是于景翼和袁了凡。他们各自严格践行文昌帝君《文胤》、《太上感应》中的公益理论(行善积德,修身养性),最后都改变了命运,取得了善果和成功,并一个个出现劝人向善。

三、古人公益事业的典型人物

据史书记载,帮助越王勾践的越国谋士范蠡,十年聚会,十年取经,终于打败了吴王,退隐江湖,改名换姓。成为富人后,传播财富,帮助穷人,也是一项公益事业。李白的诗《一千块钱散归》可能就是这个故事。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也是古代公益事业的实践者。

范仲淹当上“显贵”后,有人劝他在洛阳等大城市买一处农宅,这是当时有成就的士大夫通常的做法,但范仲淹拒绝了。范仲淹说:“人若有道德快感,可以在外,而室呢?”范仲淹的“后乐天下”不是一句空话。他曾说:“独享富贵,不爱惜宗亲,将来何以见祖于地,现在又如何面对庙堂?”

范仲淹的“天性喜欢给予,人急了就给,不管有没有家人”。他生性节俭,但对别人总是很慷慨。《宋史》说范仲淹“贵,非客不重视肉;一个妻子只能养活自己的温饱,亲戚朋友一看到困难,她就会不遗余力地帮助。有一次,范仲淹派儿子范纯仁去吴县运500吨小麦。途中,他路过丹阳。范纯仁偶遇父亲的老朋友石延年,得知石家最近遭遇不幸,连失三人,以致无钱回乡安葬。范纯仁当即把麦子和船都给了释延年。回去后,范纯仁向父亲汇报了释延年的灾情。他还没说完,范仲淹就着急地说:“为什么不把麦子和船给他?"范仲淹知道儿子这样做了,心里就踏实了。

游元年(1049),范仲淹知杭,杭离家乡吴县很近。范仲淹与他的人民有了更密切的交往。这期间,范仲淹和哥哥范忠文等人商量,用自己做官以来积攒的钱,在吴县买了1000亩良田,收了地租。“给宗亲一岁,就算穷也不愁冷。”基于这些领域,范仲淹在家乡创立了著名的范亦庄。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写了一句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他的实际行动可以看出,他是在践行古人的大众公益事业。

范仲淹后代现在也是人丁兴旺,可见古人的因缘信仰,天道酬勤。

古代的公益事业概念,大多散见于古代的好书,如四书、安书、太上励合、于景毅会见灶神、寿康宝鉴、玉历宝、鬼王爷等。这些书籍既有理论,又有实例,生动记录了公益事业的实践和效益,在民间广为流传,并得到古代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为古代公益事业的繁荣(人人皆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使善良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