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什么外地人接受不了的美食?
味蕾不一样的河南人
北方和南方以及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区别是不同的。全国人民在追寻美食脚步的同时,也在坚守着自己独特的味蕾。四川人的辣,湖南人的辣,回族人的臭,苏人的甜,无疑是在不坚守,也在逐渐改变中国人的口味。河南人吃大蒜,但是对大蒜的痴迷对河南人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面子问题了。大蒜在餐馆和饭店是免费供应的。
鲜蒜是大蒜收获季节的一碗蒜面。初夏,微微有热,小麦微微发黄,蒜苗落了下来。家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开始收割大蒜。劳动力少的家庭需要从自己的村子或外面雇佣帮手。如果大蒜是嫩的,它会在地里变坏。毕竟是一年的经济来源,根本不能等。每个家庭都尽可能多的增加了人口。从早到晚,凉棚下编好的蒜架已经挂起来晾晒丰收的心情,村长收购的议价声支撑着全家人一个接一个,年复一年的期待。
中午时分,这里是树下纳凉的最佳场所,也是一家或几户外出务工人员聚餐的好去处。菜不一样,但是用新收获的大蒜做的蒜蓉面是不可或缺的。面条是我们自己磨的小麦做的。最好是用手去卷,机制没问题。当然没人说什么挂面。毕竟是大丰收,收获很重要。不过蒜汁也不马虎。新蒜去皮洗净,加盐调味。如果有青椒和红椒,不妨一起加入,捣成泥,加香醋调成汁。蒜泥以红白象牙石最好,其次是青石。当然红土也是极好的,木竹瓷器看人的爱好。郑州下面有一个县,人们必须加入一种叫做十香菜的芥菜植物的叶子和茎才能吃到蒜汁。刚开始吃起来味道不一样,但是时间长了,他们就自觉有了不一样的味道。豫东人比较喜欢一种有香味的荆芥面条,是生的,用开水烫一下味道更好。
一碗用冷水拉面,加入蒜汁搅拌均匀。一时香蒜四溢,吃的人自然一扫而光,酣畅淋漓,如享受热钓。面很入味,蒜味更浓。当然,在煮面条的时候,加入了时令蔬菜,进一步增强了面条的香味。如果用一碗面,一碗原汤,一定会让人心旷神怡。
蒜蓉炸酱面是家常便饭,蒜蓉鸡蛋是地道的地方菜。蒜泥,剥好的鸡蛋一起在研钵里捣碎,食物麻辣刺激。蒸馒头和卷馒头最好吃,这就像湘菜里的一道菜,但是大蒜的加入量外国人是接受不了的。前几天这道菜在密集的夜市里用生茴香叶捣碎,味道更是不同寻常。
你爱你的辣椒,我爱我的蒜,蒜之于河南人,所以我真的爱你。
要说河南哪些美食大,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就说我们老家吧。
我们家乡有一种美味的食物。当然是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的毛蛋(也叫钢化蛋)啦!可能有些朋友接受不了。我是本地人,多年来一直不敢吃东西。
我还记得第一次接触这种食物的时候。那时候我才十几岁,什么都忘了做。我和家人去了老城区,直到午饭时间。我还记得那是大峪口路北的一家小吃店。一个人要了一碗小米粥和一些煎饺(那时候进城一定要煎饺)。之后我爸要了几个干鸡蛋。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蛋干。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们。看到我爸给他们剥皮,我都不敢看,更别说吃了。也许我有点老了。我刚看着我爸吃的。我还能记得,我爸一边吃饭一边不停地催我吃饭。“好吃,有营养,城里人都喜欢。尝尝吧,很好吃。”我敢吃,挥挥手!
从那以后,很多年我都不再说吃毛蛋了。后来我结婚了,在家带孩子,有人骑三轮车到村里卖毛蛋。我的小侄子喜欢吃它们。每次去我们村,我妈都给我外甥买一些,那次我妈又买了。我试着尝了尝,挑了一个刚成型的。我看不到鸡的形状。我被我妈催了好几次,才咬了一小口。吃到嘴里的时候,天啊,怎么会这么好吃,又鲜又香?我只能这样形容,我暗自想,这么多年我到底少吃了多少?真的很好吃!!
我强烈呼吁朋友们,如果遇到卖毛蛋的,一定要买,一定要尝尝。它们真的很好吃!保证吃了不后悔!!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对全省各地的特色饮食比较熟悉。列举三种令人印象深刻的美食。本地人每天都迫不及待的想吃,外地人就是不吃。出了这个地方,根本看不到。
第一家,洛阳酸面。这面条,不喜欢就不会吃第二口。它的酸不是面条,而是面汤。怎么形容味道?咬下去,先酸,第一反应不会掉牙?尤其是那些一看到牙疼就摔倒的人,反应会更大。咽下去后,喉咙返回的味道,经过鼻腔后,会闻到一点点腐烂的味道。然后大脑有一个综合评价:确定是不是已经变质两天的面条,吃了会不会拉肚子?
这个评价有点靠谱。酸糊面的酸糊就是模仿腐败。通过发酵的方式,将绿豆浸泡后磨成浆,再进行发酵,使其略带酸味。然后加水把下面的面条煮开,煮好后捞出来,然后在面汤里拌入面粉勾芡放入面条里。盛一碗又粘又酸的,把煮好的芹菜、煮好的黄豆、花生当食码,再招呼一勺辣椒油。本地人三碗停不下来,三天不吃就想慌。
二、信阳烂肉锅贴。这种食物,在当地,家里都吃不到,更别说其他地方了。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家人吃了很多,因为我的母亲会做饭,喜欢吃。很多亲戚邻居都吃过我家的菜,很痴迷,但是做不到。我见过的会做饭,经常吃饭的厨师不超过三个,我家,舅舅家,县里最好的厨师家。他是我父亲的老同事。后来我想通了,这道菜是我爸学的,我叔是我妈学的。
没什么特别的。坏掉的肉丁,肉丁,肉丁,肉丁,肉丁,肉丁,肉丁,肉丁,肉丁,肉丁,肉丁,肉丁,肉丁,肉丁,肉丁 切丁切丁切丁切丁死面卷皮,一个大蒸饺大小,直径20厘米。 把馅料摊开,包成长方形。大铁锅电饭煲,往锅底倒一瓢水,上面放个箅子,铺一笼水,烧开。在炉栅上放一层,沿着锅的边缘贴上去。盖上锅盖,炖20分钟。10分钟,锅里的烂肉味开始出来了。过了一会儿,伴随着焦香味,诱惑着食欲,让我想打开就吃。
锅烧开后,大家先吃粘锅边的。它有烧焦的外壳,特别香。舅舅称之为“老鳖上炕锅”。一口咬下去,肥肉直掉,烂肉味早就被焦香味压制,成了浓郁鲜香的最佳象征。
这道菜的奥秘在于坏肉。不烂,肉也不烂。但它有发酵的性质,故意让肉变臭。就像安徽的臭鳜鱼,湖南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肉有多臭?只看过,没做过。我妈不让我学。我家后院有一口井。夏天买了一块猪肉,用抹布包好,挂在中间,三天拿回来,洗干净,切好,调好馅。
三、信阳臭豆腐卷和臭豆腐渣。臭豆腐卷是信阳的特色菜。在家里吃是很常见的,但是出去吃,外国人不吃是不可能的。我也偶然发现信阳菜馆这几年走出去的很多,郑州的上千家,河南以外的也很多。但这道菜基本都是信阳人吃的,很少有外地人点。
臭豆腐卷是信阳传统食材。只要是豆腐作坊,小载货车上肯定有臭豆腐卷,不然你不是老作坊,你是新手,做不了这个。买豆腐的人不多。信阳豆腐比洋豆腐多了一个品种,叫“卜儿”,比豆腐干薄,比豆腐干厚,大约6毫米,一块和豆腐干一样大。做好两张薄片后,每张薄片卷成一卷,大小和素鸡差不多。然后放在干净的稻草上,在阴凉处发酵。三天后就长满了白毛,就做好了,在街上卖。
烹饪方法也是传统的。用清水冲洗干净,用横刀切成半厚片,将猪油放入炒锅中加热,煎至两面焦黄,放入葱、姜爆香,放入青椒炒香,煮熟后沥干盐,再从炒锅中取出,放在没有水分的盘子中。
臭豆腐渣就更奇特了。感觉信阳走不出去,更别说走出河南了。反正在信阳以外没看到有人吃这个。只能偶尔在信阳宾馆点。臭豆腐渣和臭豆腐卷的性质一样,都是经过发酵,长出长毛来做食材,做出来的菜很好吃。
传统习俗中,豆腐店的豆腐渣是用来喂猪的,人们不吃。但信阳人可以把它变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美食。方法极其简单。豆腐渣做成圆形煎饼,直径10cm,一边薄,中间厚2 cm。它被铺在稻草上发酵。等白毛长满了,长2厘米左右,像大白兔一样,就可以卖了。在烹饪过程中,先用水冲洗,冲洗的方法是气泡上升后挤压,干净无泥水。洗的时候不像臭豆腐卷那样去除白发。然后切块,用韭菜和青椒炒。
河南有什么外地人接受不了的美食?
我是小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说到食物,总有人喜欢,有人排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爱好,有的人喜欢就不喜欢。就像臭豆腐,有人很喜欢,有人很讨厌。这就是中华美食的地域性、多样性和特色文化。
第一,首先要说的是河南特有的皮蛋,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皮蛋。但是我觉得,河南的皮蛋比一般的皮蛋好吃。首先外观晶莹剔透,色泽金黄明亮,光是看着就很吸引人,生鸡蛋的口感也很好。但是市面上常见的皮蛋就不一样了,因为皮蛋只能凉着吃。我们河南的皮蛋不仅可以生吃,还可以凉拌。都很好吃,尤其是皮蛋剖开,河南特有的荆芥,加了蒜末,陈醋,香油。且不说有多好吃,只有河南人知道有多好吃。
其次,还有河南的芝麻叶面。虽然它们的外观不太好,但味道很好。那是我小时候妈妈做的味道。它们是从芝麻杆上一根根摘下来,然后经过泡水、揉搓、烘干等多道工序制成的。每当我出远门的时候,我都会从家里带一些芝麻叶。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却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吃惯了大鱼大肉,来一碗芝麻叶面,蘸着蒜吃。这样的生活看似简单舒适。
第三,说一下河南的毛蛋,别的地方很少见,但是我们这地方真的很常见。每当我们去市场,街上都是烧焦的毛蛋。外地人看到真的会很惊讶,觉得可以吃,但确实是河南最常见的食物,小孩大人都爱吃。不过听说毛蛋也很有营养,富含矿物质、氨基酸、蛋白质等元素。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我是河南人,出生在平顶山鲁山。我从出生到工作都住在河南,参加工作后一直住在杭州。
的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和小吃,尤其是从小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对当地的美食印象深刻。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不会忘记,那份乡愁和美食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
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刚来浙江的时候习惯吃米饭,但是浙江杭州的泡菜种类很多。可能以前这里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吧。时令蔬菜吃不到的时候就腌制储存,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很好吃,比如梅干菜、酸菜、酸菜、苋菜梗等。~这里要说的是腌制的苋菜梗,味道和湖南臭豆腐一样。但是刚到杭州的人,一开始是受不了这种味道的。
再比如广西的螺蛳粉。很喜欢,但是不喜欢。其实这个味道就是酸笋的味道。螺蛳粉里可以没有蜗牛,但是没有酸笋,螺蛳粉就会失去灵魂。
现在来说说我家乡的美食。我喜欢家乡的胡辣汤,尤其是庐山的。没有逍遥镇和北舞渡那么红,但是很好吃。早餐一碗胡辣汤,一上午都神清气爽。这个胡辣汤没有四川的辣,也没有湖南的辣椒辣。这种胡辣汤很少流传,尤其是清真风味的胡辣汤更好。再加上当地的油馒头(一根油条),一顿早餐就完成了。这种油包子(油条)炸得很轻,色泽金黄,含油量大,又软又香。不像杭州的油条,又黑又焦,碱性很强。
但也有老乡尝试把胡辣汤和油包子发展到杭州,却不尽如人意。杭州外来人口多,有四川、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山西、陕西等,人很难适应。有的说不够辣,有的说像喝面糊,有的说喝了就上火。所以很多人不开这种小餐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传统美食都很美,但各种美食都或多或少让人无法接受。我们国家这么大,有56个民族的56种风俗习惯,这并不奇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饮食文化将会与我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大家好,我是食品领域青云计划获奖者蓝姬,我来回答大家的问题。
河南地处中原,所以饮食也比较杂。再加上历史上一千多年的战乱,洛阳成了四战之地,原住民早就没了。
很多都是周边省市填充的居民,所以也呈现出一种强调味道而非颜值的包容性饮食传统。所以很多河南菜都被外省视为黑暗料理。
第一,热汤。
第二,内黄灌肠。
第三,濮阳的酱煎饼。
很多网友说,毛蛋和臭豆腐在外省很多地方也有,所以不是河南特色,这里就不多说了。
毛蛋
炸爬叉(蝉蛹)
荆芥
我告诉过你它被打开了。
很多外地人首先接受不了的就是羊肠汤。
这个汤不是那种羊肉汤,大多是肠子。也可以要一些羊里脊,还配有羊杂。当地人很爱吃,但在外地人眼里,几乎不敢吃。
因为这个汤不仅看起来浓稠,而且有肠子的特殊味道,哈哈,你看。
不过,在开封街头很容易看到羊肠汤,但在其他城市真的很难找到。
另一个让很多外国朋友接受不了的是斗鸡。
外地人之所以接受不了斗鸡,是因为斗鸡没有德州扒鸡或者道口烧鸡、符离集烧鸡那么软、脆、香。很脆。
这个脆不是新疆椒麻鸡的脆。感觉有点像,但绝对不是一个味道。
土鸡因被当地人咀嚼而更香,饮用时多作为凉菜。
但在外人的口中,那是对咀嚼最好的解释。
其实斗鸡最重要的还是卖家的刀功。你得把骨头去掉,切成窄条,然后慢慢咀嚼,这和烤鸡很不一样。
但是很多家庭煮的斗鸡太咸,我不敢多吃。因为只要连续吃两次,或者一次吃太多,嘴唇就会开裂。
河南平顶山汝州几乎所有人都吃这个。
浙江人定居洛阳,刚开始接受不了,糊面,糊涂面,热汤。现在我也觉得不好。我最喜欢葱油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