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拳十法

少林寺武术称“三结、四尖、五行、同一性、步法、手足法、前进法、关怀法(开法、切法、追法)、三性调养法、内劲法”为十法,是手、眼、身、法、步、神、气、劲、功、功防御、劲的综合。练少林武术,一定要懂十法,才能不偏离,快速见效。四尖指血尖、骨尖、肉尖、筋尖。头发是血的尖端,牙齿是骨的尖端,舌头是肉的尖端,指甲是筋的尖端。四尖齐,十指齐,表示欲冲冠,齿欲断金,舌欲毁齿,甲欲穿骨。少林寺拳谱上说:“懂四招加一劲。四个提示在一起,内在的力量就出来了。”关键是意识引导气血到达这些部位,从而集中聚气,使身体各个部门发出更多的能量。想着四个提示的发力,身体各个部位都会有反应,然后通过神经的反馈,传到大脑调整动作,就可以做到黎齐。所以,当你想冲上皇冠的时候,你的头一定要有意识的顶起来。这样既避免了弯腰的问题,又因为气的渗透,加速了毛细血管网的新陈代谢,增加了肌肉工作的能量。这就是所谓的四招更厉害。还补充了一句“牙欲断金”,意思是面部肌肉紧张收缩,增加了相关股的收缩力,紧咬牙关聚集元神。“一欲贯骨”有意识地在指尖发力,达到指甲,使气血充盈指尖,有利于力量的发挥。从攻防角度来说,精力充沛也是科学的。比如牙齿快要断金的时候,舌头就在牙齿快要破坏牙齿的时候。即使对抗时下巴被打中,也不会咬到舌头。舌尖和上颚有利于唾液的分泌和全身的力量。试想,当四个尖端发力时,由于意识引导下相关部位的紧张,毛细血管代谢交换的过程必然加强,其协同肌和拮抗肌也必然协同工作,从而加强代谢,增加内分泌,加强心肺等系统的工作,产生超出一般的能量。所以四个小技巧在一起后,感觉打击特别厉害。试着放松四个提示聚集的力量,你会明显感到放松。这和易筋经的静态肌肉收缩是一个意思,和气功有内在联系。

当时少林寺的老前辈们显然不可能有先进的仪器来测试四点排列引起的血液、生物电、呼吸、新陈代谢的变化,但他们根据自己丰富的初中经验,总结出了四点排列的科学方法来增强体育锻炼的效果。这确实是这样的:“四尖对齐,内在的力量就出来了。齐之法,必是欲冲冠,欲为骨,牙断金,舌毁齿。心在打仗,四个人都在。盖齐由丹而生,似虎之恨,似龙之惊。气生为声,声落易,手随声。所以,一技之动,百技之动,四招合一,劲无处不在。”少林五拳,包括龙、虎、豹、蛇、鹤,是泉州武术的绝技。

少林五拳的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简单明了,拳势凶猛”,充满阳刚之美。其精髓是:“注意不要注气,注气不注力,见力产生力,见力转化力,见力有效,见力积聚力”。

历史记载,在艾劲·完颜政统治时期,嵩山少林寺的白玉峰(名字叫)创造了少林五拳,后来传给了觉远和尚。他们两人写出了少林五拳的要领,系统阐述了龙、虎、豹、蛇、鹤的特点,以及手、足、身、眼、步法与五拳相结合的练习方法。

明朝嘉靖年间,日本侵略者经常入侵中国东南沿海,朝廷多次颁布法令,允许嵩山少林寺的僧人抗击。当时很多僧人就地建寺参禅,教弟子传功德。清代,少林和荆南移,先后在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传授少林五拳。久而久之,北方五拳吸收了南方拳法,形成了南方少林五拳。

少林五拳是一种仿生武术,属于象形拳一类。飞禽走兽的动作和神态在拳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龙、虎、豹、蛇、鹤立鸡群,无不显示出鸟兽与天地的结合。

学习五拳,要内外兼修,以长拳、南拳为基本功,同时配合内功、气息的调整,做到“三位一体”,即足、腰、肩催三关,精、气、神一体,形为拳,意为神,气催力,气为关。花拳绣腿是少林古拳中少见的拳种,属于少林软拳派。特点:打牛躺的地方,手快,不露形,粘在衣服上,打,达到手劲,离开身体。精华:华拳八法,即“吞、吐、浮、沉、粘、离、碎、疏”。

少林花拳绣腿走的是一条温柔飘逸的道路,左盘扭向右边像风中摇旗,巧手攻防像风吹柳絮,起伏像流水,张弛如潮涨潮落。花拳的秘密不在于招式,而在于力道的运用。“手敏捷,形不可显,衣不可贴,手有力,身无力。”

花拳短小精悍,斗室尺棍兵器可练自如,充分体现了“拳卧牛”的特点。明代著名学者金圣叹曾将其概括为:“华拳一路短战。”

燕子铮铮是少林花拳的绝招。燕子铿锵因双手短刃,形似燕子而得名。平地时跳跃轻盈异常,跳跃后飞在空中攻击天空。美好的身材,柔中带刚,藏不住内心的杀意。

泉州花拳最早见于清末民初。当时泉州学府路上的两位私塾老师周沧玉和周润玉是泉州华泉的创始人。这两个人把拳头摊给了林朝泰,林摊给了郑连来,郑连来又摊给了他的儿子郑。特点:“拳路清晰简洁,短小紧凑,灵活多变。”本质:“出手如箭,收手如棉,一招成功,连环出击。”

罗汉的拳法理论,渗透着“相抗相消互利,极端对立”的中国传统哲学观点。手形的变化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罗汉拳的手形按“五行”分为五支:“上掌为水,直掌为木,扑掌为火,拳为土,钩手为金。”同时,各种手型有不同的动作要求:“水枝如行云,木枝如动箭,火枝如焚云,木枝重如铁,金枝变形如钩。”千变万化的“三掌一拳一钩”造就了罗汉拳的灵活多变,在实战中往往能出奇制胜。

罗汉拳不仅招式独特,对武术的学习也颇有见解。“习武者可分为三种境界:要练,刚柔并济,刚而不柔,柔而不刚,乘下乘;行气,能刚柔并济,刚柔并济,气达全身,是中乘;运气至上,虚实互补,刚柔并济,贯通全身。”练武的人不同层次也不一样。武功之道不在于行动,而在于精神。舞蹈形式易而难入心,需要练习者的理解和长期的揣摩学习。他的招式有“和尚持经,醉卧罗汉,童子摘葱,连环袭击……”

“一字一马一体”是罗汉拳独有的攻防方法。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罗汉拳都是以己方对准对手的中心,正手如弓,守或攻都足智多谋;顺着后手,上或下,守住肋骨。这种格斗概念和今天的格斗技术差不多!

俗话说“南拳北腿”。一般认为腿法不是南方武术的强项,但罗汉拳的腿法也不容忽视。与“北腿”的高起跳踢法不同,罗汉拳是一种腿力较低的踢法。舞步多样化,隐蔽性强,重心相当稳定。它总能一招出敌不意。

罗汉门的传统独门兵器是“狂幻禅杖”,又名“鲁醉山门杖”。它长近两米,重五公斤,两端是双铲。图注:此杖法原为长白山岳道人所有。玄奘法师,一个在乡下旅行的和尚,与道士关系密切。他们经常谈论武术,互相学习。高僧学会疯狂魔杖法后,云游来到泉州少林寺,将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授给少林僧人,流传至今。疯狂魔杖法“劈、砍、切、戳、挑、拉、扫、挂、刺”,气势磅礴,匠心独具,如游龙凤凰般轻盈矫健,如秋风扫叶般勇猛无情。他的招式名字分别是“大开山门”、“扛起日月”、“惊中平定”。

泉州少林寺俗家弟子侯君焕,是罗汉门高手。民国时期,庄子深拜侯君焕,学习了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罗汉门拳法和机械套路,包括罗汉门三战、少林拳、罗汉泉降龙降虎、五枝拳、五枝拳和法棍、魔禅杖、血刃刀等。传给他的孩子。又名龙拳。特点:“投沉,身法,腰马,门户眼,动静。”精华:“有断桥,无桥生桥,讲究修神。”它不仅融合了守内和游外的技巧,还具有二次防守的技巧。

龙尊拳有17套拳法,刚劲有力,刚柔并济,不做作,利于实战。招的话一定是打或防,没有任何炫耀的成分,但是每一手瞬间的变化可以起到“挡、防、攻”三种功能。“燕子,像金猫捉老鼠;吐口水,像一只饥饿的老虎冲出森林;飘,大鹏展翅;重如老人扶着拐。”看似预防为主,却能诱敌深入,出奇制胜。

比如龙尊拳中的“三狮拳”套路:双拳冲劲十足,中指凸出一寸,形似龙头。左右变化时,动作迅速,有整体感,验证了古代“无头龙”的变幻莫测。动的时候像黄龙烧水,推舟于波涛之中;静则自在,有山之力。有时静止不动,有时突然快速游动。这种拳法虽然动作幅度和收缩幅度都不大,但在转身之间却能起到“挡、防、攻”的作用:一拳能迅速抵挡敌人的第一次进攻,另一拳能阻止敌人的第二次进攻,然后利用与敌人的近距离迅速出击,即“有桥断桥,无桥造桥。”

龙尊拳不受场地限制,号称“打拳卧牛之地”。可以一手奉茶,一手出招,可以互相争茶。龙尊拳的秘诀是“练精神”,基础是“三战”。运气要压倒一切,眼法要讲究视眼,步法要坚定灵活,拳法要讲究“门户”。“出拳时,肘距肋不超过一拳的距离,拳高不超过肩”,以及“弯而不弯,直而不直,进退自如,一切随缘”的手法,保证防守和进攻的力度,起到借力打力的作用。其最高境界是“六斗”。

龙尊拳,流行于泉州,是少林寺龙尊拳的应有之法。此法来自河南嵩山少林寺。清雍正年间,老铁柱来到福建,途经兴化仙游县,收朱山为徒,于是传播了龙尊拳。三年后,朱善学传给了他的师父吴慎天,第一代居士。朱山传古田彭德成(居士第二代),德成传居士第三代彭金山。黄是65438-0945年介绍到泉州西街的一池大师,是第十代居士。

龙尊拳分两派,一派是“直上清流”,即一路龙拳;另一派是“太子游龙门”,即双向龙法。泉州流传着双向龙法。

龙尊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至今仍在福州流行,日本人也对它很感兴趣。早在2月1993,日本冲绳刚柔毽球空手道协会赴福州与古田武术队同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