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怎么治疗?

“针搓法”治疗肠梗阻

肠梗阻的原因很多,病情复杂。根据病因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和血管性肠梗阻。根据肠壁是否存在血供障碍,可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肠梗阻;根据梗阻的部位,可分为高位和低位肠梗阻;根据梗阻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根据发病速度,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常出现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

通常采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来治疗肠梗阻。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应根据病因、部位和程度进行治疗。对于单纯机械性肠梗阻,应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如病情不能缓解或发生绞窄,应采用手术治疗;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同时治疗原发病;绞窄性肠梗阻必须急诊手术治疗;结肠梗阻除粪便阻塞或乙状结肠扭转外,早期应保守治疗,尽早手术。

本文作者是一位基层老医生。他在临床上看到一些不需要手术的肠梗阻患者,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和身体上的痛苦,他很苦恼,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其实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为什么大部分医院不开展呢?据笔者分析,根本原因有三:一是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尤其是手法治疗)风险大,技术要求严格;二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在作怪;第三,人工治疗被错误地认为是不科学的。

笔者探索的“针、搓、抖、打”五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可避免手术引起的感染、粘连等并发症和后遗症。为了给更多的肠梗阻患者解除痛苦,现在把这个方法推荐给我的同事。但由于肠梗阻类型多样,病因复杂,手法治疗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肠梗阻是外科急腹症的常见病,中医称之为“肠结”或“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发展,对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笔者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借鉴前人经验,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手法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肠梗阻的新路子,并总结出“针、搓、摇、打”治疗肠梗阻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针灸:针灸疗法。

体针取穴:主要取双侧足三里、双侧内关或头外关;配穴为双侧舒天、上湾、中湾、下湾、气海、关元。

耳穴选择:主要穴位有胃、小肠、大肠;配穴为肝、脾、胆、胰、中耳、神门、中缘、皮质下。

治疗:一次选5 ~ 6个点。快速捻针,进针后继续捻几秒,上火后停止捻针。每10分钟进行1针,留针30分钟(耳针不需要留针)。必要时可在2 ~ 3小时内重复1次。

二、按摩:即按摩疗法

病人取仰卧位,双膝弯曲,充分暴露腹部。医生站在患者侧,用双掌或一掌绕脐按摩患者腹部。手法要由轻到重让患者接受。顺时针按摩100 ~ 200次(如果怀疑是肠扭转,因为肠扭转多为顺时针),逆时针按摩,然后双手自上而下按摩100 ~ 200次,依次按摩2 ~ 3次,必要时2 ~ 3小时后重复1次。一般可与针刺同时进行,也可在提针后进行。

三、磕磕碰碰:即磕磕碰碰疗法。

这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患者俯卧取膝肘位,尽量增加上下肢距离,脱掉上衣解开腰带,充分暴露腰腹。医生站在一侧,或跨坐在患者背部,双手平放在患者腹壁两侧,上下或左右振动腹壁;或者站在患者侧,掌心向上,双臂与患者腹壁平行,上下振动腹壁。幅度和力度要从小到大逐渐加大,患者可以接受。每次撞击的时间可以根据施术者的体力(笔者理解撞击疗法不仅技术特殊,而且费力)、患者的耐受力、腹部症状的缓解、肠鸣音的恢复等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可以持续10分钟左右,休息10分钟左右,然后继续颠簸。如此反复,直到患者腹痛腹胀基本消失,高亢的肠鸣音完全消失,才考虑停止颠簸。

根据个人经验,短期磕碰疗法几分钟即可见效,老年人需要连续治疗1小时以上,直接磕碰几分钟到十分钟治愈的情况较多。

四、摇:摇法。

这和下面的玩法(也就是过去的捶打法)一样,是磕碰疗法的辅助方法。具体操作为:患者取膝肘位俯卧,医生跨坐在患者背部,用手臂扣住患者腹部,对患者左右揉搓、摇晃。在治疗上,可以磕碰和打交替进行。

五、打:即打。

患者仰卧,医生采取跨坐式,用手掌左右拍打推动患者腹壁;或者坐在患者侧,用一只手轻轻拍打患者腹部。治疗可以交替使用撞击和摇动。

五法适用于大多数机械性肠梗阻,如食物球、粪块或粪石引起的肠梗阻、肠扭转、无绞窄的粘连性肠梗阻、肠结核或腹膜结核、动力性肠梗阻(包括痉挛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排除先天性肠闭锁或狭窄、肠或腹腔巨大肿瘤、肠瘢痕狭窄。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嵌顿性腹外疝还有其他特殊的非手术治疗,也要排除。临床治疗应选择性结合输液、胃肠减压、中药或其他润滑液灌肠、中药或生豆油口服或胃管注射等疗法。总的来说,不具备上述特殊适应症,肠壁有明显血供障碍或休克迹象的肠梗阻患者,都适合这种治疗。

五法并用,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针灸和按摩的作用为人们所熟知和认可。就三法的作用而言,充分利用机械力的运动和传导原理,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肠梗阻的一般发病机制是肠运动功能障碍。因此,应采取有目的、有规律的运动方式,通过腹壁的传导来改善肠壁的血液循环,使肠道在外力作用下不断增强运动功能,解除梗阻。

这里应该强调膝肘位对肠梗阻病人的重要性。膝肘位时,患者腹部完全悬空,腹腔容积增大,从而扩大了肠道的活动范围,有利于肠道运动功能和生理位置的恢复。在临床观察中,大部分患者取膝肘位后腹痛症状缓解。如无特殊原因,应允许患者多取此位。

与手术治疗相比,五种方法有以下四个优点:(1)痛苦小,疗程短,恢复快;(2)患者无心理压力,无操作恐惧;(3)大部分患者不会受伤,没有肠粘连等并发症。(4)医疗费用降低,患者愿意接受。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个符合非手术疗法适应症的患者,都应该首先选择非手术疗法,避免盲目手术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这也是作者重视并积极运用肠梗阻非手术疗法的意义所在。但有些肠梗阻病例,开始时没有非手术指征,要果断决定,立即手术。

在“针、搓、跳、抖、打”五法中,针、搓、跳在外科教材中介绍已久,但仅作为辅助疗法,更深入的经验介绍并不多见。多年来,笔者在肠梗阻的临床治疗中,不仅将针刺、揉、撞作为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而且发现将这三种方法与摇、打相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肠梗阻的治疗上,笔者并不提倡不顾具体情况进行手术的做法,更不提倡甚至坚决反对以“保守治疗”代替非手术治疗的做法。笔者认为,应采取主动出击,促进肠梗阻快速解除。五法并用是一种主动出击的非手术疗法,与被动等待的“保守疗法”有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