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和山姜有什么区别,叶子怎么区分?

白芨的初生假鳞茎呈球形,生长到一定程度形成V形块状假鳞茎。

叶4-6片,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29厘米,宽1.5-4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变窄成鞘,抱茎。

花序具3-10花,通常不分枝或很少分枝;花序轴或多或少呈之字形;苞片长而圆披针形,长2-2.5厘米,开花时常脱落;花大,紫色或粉红色;萼片和花瓣近等长,长圆形,长25-30毫米,宽6-8毫米,顶端尖锐;花瓣比萼片稍宽;唇瓣略短于萼片和花瓣,倒卵状椭圆形,长23-28毫米,白色,有紫红色和紫色脉;唇板上有5条纵向褶纹,从基部延伸至靠近顶部的中叶,仅在中叶上方呈波状;雌蕊长18-20 mm,柱状,翅窄,略呈拱形。花期为4-5月。结果期为7-9月。白芨有白花品种,园艺品种有蓝、黄、粉。白芨花粉量大,不易分散,不太利于授粉。

白芨的种子很小,呈粉末状,无胚乳,仅有几个细胞构成一个未成熟胚。白芨在潮湿的苔藓上发芽,长时间不干燥。

生长习性

白芨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比如在野外山谷的林下。略耐寒,长江中下游露地即可栽培。耐阴性强,避免阳光直射,夏季炎热干燥时叶片容易枯萎。适用于排水良好、腐殖质多的砂壤土。

常生长在潮湿的石壁和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结合,或生长在林缘、草丛和有山泉的地方。也生于海拔100-3200m的常绿阔叶林下,树下或针叶林下,栽培于北京和天津。白芨长出的石头都是砂岩,这样白芨可以吸收毛细水,牢牢的吸收。

分配

白芨原产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产于陕西南部、连云港、南通、南京、句容、宜兴、溧阳、上海、甘肃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

名称来源:据李明时珍《本草纲目·一草白芨》:“其根洁白连续,故名白芨。”

类别:收敛止血药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去残茎和须根,洗净,沸水焯至无白心,去皮,晒干,切片生用。

主治: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肿、皮肤皲裂;肺结核咯血,溃疡出血。

用法用量:6 ~ 15g,研磨吞服3 ~ 6g。外用适量。不宜与附子同用。

性味:苦、甘、涩、寒、肺、肝、胃经。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可用于内外出血、痈肿、烫伤、手脚皲裂、肛裂等。

药典依据:神农本草经:“治痈肿、恶疮、坏疽、阴伤筋死、胃中邪气”。

《本草纲目》:“味(根)苦,平,无毒。

疗法

1,流鼻血。用唾液调白芨粉涂于鼻子上下(名“山根”);再拿一钱白芨粉,用水送服。

2、心口疼。用白芨、石榴皮各2元,磨成细粉,加蜂蜜,做成黄豆大的丸子。每次吃三片,送醋汤。

3、女性白带。将白芨、川乌等分成粉,用薄布包一块钱,放入阴道内,止腹中热。每天使用一次。

4、疖、肿疮。用白芨粉半块钱,用清水洗净,水清后捞出,用涂了药的厚纸贴在患处。

5、摔伤和骨折。用白芨粉两块钱,兑酒。

6.刀伤。将白芨和石膏分成粉末,撒在伤口上。

7.冬天手脚皲裂。白芨粉加水,拌匀,填补缝隙。患处不能沾水。

8、汤火伤。将油和白芨粉混合后涂抹。

9.重伤吐血。每天吃白芨粉,米汤送。

10,肺胃出血。

11鼻衄:将白芨粉用100目过筛备用。在全身药物治疗的同时,将白芨粉涂于凡士林纱布或纱布球表面,填充鼻腔出血侧。每次用白芨粉4-5g,填充物保持72小时。治愈率90%以上,少数患者需要补两次才能恢复。

12百日咳:白芨川贝母散(白芨、款冬花、川贝母等份),1岁小儿百日咳,每次服用1 g,每日三次,总有效率98.2%。

13口腔黏膜病:将白芨粉和白糖按2: 3的比例混合均匀。

茎直立或上部有些攀援,高度可达1米以上。叶轮生,每轮有3-6片叶片,叶形变化很大,从椭圆形、长圆形、针状到条状不等,长(5-) 8-15 cm,宽(4-) 13-28 (-35) mm,叶尖稍弯。开花顺序有2-6(-11)朵花,近伞形,总花梗长5-20 (-40)毫米,花梗长(2-) 4-7。野生山姜的苞片位于花梗基部,中间膜质或稍具草质,叶脉1,长(L花被白色或黄绿色或淡紫色,总长6-9毫米,花被管近喉处略缢缩,裂片长约1.5毫米;花丝长0.7-65438±0毫米,花药长2-2.5毫米;子房长约2.5毫米,花柱长1.5-2毫米。浆果直径6-7毫米,紫红色或黑色,有2-4粒种子。花期6-7月,果期8-6月。

生长环境

甘肃(东南)、陕西(南)、四川、贵州(东)、湖北、湖南(西)、河南、江西(西北)、江苏(宜兴)。在森林或山腰下的阴处,海拔800-2700米。

物种差异

本种介于黄精和黄精之间,其花序花较多,花较小,花梗基部有约等长的膜质苞片,可与前者相区别。与后者的区别是根茎串珠状或姜状,花较小,花柱较短;但该种与它们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分布区重叠。

用法:可入药。它是一种治疗消化不良、头晕、腹痛、呕吐的芳香健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