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补药易考点:黄芪的使用

可以说,中草药是中医的基础。没有中草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悉中草药的药用功效和使用方法,是中医从业者必备的能力。下面小编就给大家讲讲黄芪的用法,黄芪也是中医的易考点之一。你一定要注意!

许是清代江苏官员,也是一位法医学家。他精通医学。《冷麓医谈》中有他重用黄芪消肿的案例,令人称奇。

那年夏秋之际,许的一位工作人员亲戚从来外地探亲,突发水肿,从头到脚异常肿胀,喘息、便秘,病情危重。

许去看医生,只见病人全身浮肿,面色蜡黄,被诊断为虚证。他让病人用四盎司生黄芪和一个酒盅煎成大碗,用小勺频繁啜饮。吃了半碗,我的哮喘稍微平了一点。服下整碗后,很快便会排尿,尿量陆续达到三盆,水肿大部分消除。

只有脚面还肿着。之后病人继续服用这个方子,黄芪的量逐渐减少,加了一点祛湿宁胃的药。持续了两个月,病基本好了,除了脚肿。

许对病人说,“这种病恐怕明年还会复发。请回家吃药,吃东西来止。”回家后,病人没有按指示休息,第二年又发病了。当地一名医生甚至谴责了许的治疗方法,说病人没有死已经很幸运了,所以他在里面放了一种除湿剂。结果吃了不到十剂,病人就气绝了,全家人都很难过。当“死者”即将被收殓,盖上棺材时,他的妻子突然看到了他。

病人眼睛微微一动,把所有亲戚都叫来看,果然发生了。于是我试着用许的黄芪和糯米来救口,但一开始没咽下去。过了一会儿,病人突然睁开眼睛,吞下了药汤。过了一会儿,病人无声地醒了。之后仍用方子息,黄芪服至数公斤,直至肿胀完全消除。

黄芪是补气的古王牌,但其健脾利湿消肿的功效也很突出。早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就自创季芳黄芪汤,用不止一两片黄芪治疗“风水脉浮重身”。对于气虚水湿瘀阻所致的水肿,单用黄芪或配伍再用确实有效。糯米(南方俗称糯米)为去壳米,具有补中、健脾养胃的功效,与黄芪相辅相成。

许深知这一点,大量使用了黄芪,但当地的医生并不知道,所以他处理不当,化险为夷。书中黄芪的常用剂量为10 ~ 15g,大剂量可达60g以上。在今天的诊所里,

重用黄芪,配合健脾益肾、利水渗湿之品,长期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尿蛋白疗效可靠。

如果你生病了,你经常吃中药。坚持中间,留一个包治百病。

以上是边肖《中医进补药物易考点:黄芪的使用》的相关内容,今天整理发给大家。希望对你有帮助。目前2021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公告尚未通知。建议考生可以根据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分数分布进行复习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