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地还是生地?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的根茎,每年6月10至6月11采收,晒干后成为旱地。地黄是以砂仁、酒、陈皮为辅料,反复蒸干,直至颜色变黑,质地变软。生地黄和生地的药理作用不同,临床医生和消费者切记不要将两种药物相互替代。
生地性寒,有凉血清热、滋阴补肾、生津止渴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骨热、咽干、痰中带血。以生地黄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六味地黄丸是著名的补肾药物,临床上也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等疾病。
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后,药性由寒变温,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成了补血的药物。熟地黄配当归、白芍、川芎是著名的“四物汤”,常用于治疗血虚。熟地黄加白芍可以养肝,柏子仁可以养心,龙眼肉可以补脾,麻黄可以活血。但地黄养脾,有碍消化。所以脾虚少食,便溏满胃者不宜服用。
有一位著名的老中医,用六味地黄汤配肉桂和五味子治疗糖尿病和尿崩症。专家还发现,六味地黄丸对人体食管癌前病变有一定疗效,对致癌物诱发的肺癌和胃鳞状细胞癌有降低作用。
生地味甘、苦、寒。心、肝、肺经。
【主治】具有清热凉血之功效,可用于治疗热入血、热盛头晕、口干舌赤的温病。如清营汤。
治疗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寒,舌红脉数,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疗热病,如热入血、血热有毒、吐血衄血、斑疹紫黑等。如四生丸;
滋阴生津的功效,用于津伤内热引起的口渴。治疗热病、肠燥、便秘引起的阴伤,
如增液汤。
入药时煎服,10~30g ~ 30g,鲜品用量加倍,或捣碎鲜品入药。鲜地黄味苦、苦,功效与干地黄相似,但滋阴之力较小,但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之力较强。本品性寒滞,脾虚湿盛,腹胀便溏者不宜服用。
耕地/耕地
性味归经:地黄味甘,微温。入肝肾经。
适应症:具有补血养阴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用于肾阴虚骨蒸、盗汗遗精、消渴,如六味地黄丸。
填精补髓的功效用于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须发早白。
可煎服药用,10~30g ~ 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