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证的症状和表现

寒战和发烧

寒热是区分疾病性质的两个程序。寒证、热证反映的是体内阴阳的盛衰。阴虚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实说》说:“寒者热”,“热者寒”,两种处理方式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一定要准确。

第一,寒症

寒证是疾病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是感受寒邪引起的,也可以是身体自身的阳虚、阴虚引起的。

由于寒证的病因和发病部位不同,可以区分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果你感到寒邪,它侵入肌表,直达内脏,所以有表寒和里寒之分。内寒的成因包括寒邪入侵者和阳气自虚者,所以有实寒和虚寒两种。这里先分析寒证的* * *本质。

临床表现各种寒证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温,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口淡,不渴,痰稀鼻稀,小便长,大便溏,舌淡苔白滑,脉迟或紧。

证候分析表明,阳虚或外寒损伤,不能发挥其温补身体的作用,所以体寒,四肢冰凉,面有光泽。阴寒充沛,津液未伤,故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水,使痰、唾液、鼻涕、尿液等排出物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失运化,见便溏。阳虚不改,寒湿内生,故舌质淡白滑。阳气虚弱,活血之力不足,故脉迟;寒则退,寒则缩脉,故脉紧。

第二,热证

热证是指疾病的本质属于热的证候。可以是感受热邪所致,也可以是身体自身阴虚阳亢所致。

根据热证病因和发病部位的不同,可以区分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果外感热邪或热邪入内,则有表热与里热之分。内热,实热内侵或自身虚弱所致,可分为实热和虚热。本文只分析热证的* * *本质。

各型热证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但常见的有:恶热恶寒,口渴恶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痰多鼻稠,吐血鼻衄,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干,脉数。

症状分析:阳热过盛,则恶热喜寒。火伤阴津耗,故小便短赤,津液伤需水自救,故渴喜冷饮。火上浇油,就会遇到红眼睛。如果热扰乱了头脑,它会使你心烦意乱。津液被阳热煮沸时,痰、鼻涕等分泌物呈黄色粘稠状。邪火灼血络,逼血轻举妄动,则吐血衄血。肠热津液不足,失去传导,必然导致便秘。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津液少为阴伤,阳热过盛,血液循环加快,故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识别

区分寒证和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来判断,而要综合观察分析疾病的所有表现,特别是寒热好恶、口渴不渴;面色红白,四肢冰凉,排便,舌象,脉象都要仔细观察。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却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身上,表现为寒热混合症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使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关键阶段,有时会出现虚寒或虚热。

(-)寒热混合

寒证和热证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身上,表现为寒热交替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的借用不同于表里的寒热借用。

1。上下寒热混:患者身体的上下部位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混。包括上冷下热和上热下冷。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以横膈膜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上腹上腹腔在腹部本身为上,下腹部膀胱、大肠等为下。

(1)上寒下热:同时患者上半身呈寒,下半身呈热。比如胃脘冷痛,呕吐流涎,还有尿频,尿痛,小便短赤,都是胃寒,膀胱热的证候。这意味着中间的焦炭是冷的,下面的焦炭是热的。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于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寒:同时,患者上部为热,下部为寒。例如,如果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则胸闷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和腹痛便溏的下寒证都属于上热下寒证。

2。表里杂寒热:表里同病,寒热性质不同的患者,称为表里杂寒热。包括表寒里热,表热里寒。

(1)表寒里热;表里同病,表寒里热的综合征。常见于内热外感风寒或外感邪从内热传至外寒的疾病。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紧等,都是表寒里热的证候。

(2)里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里热外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内寒引起的风热之感;或表热证未解,误伤脾胃阳。比如平时脾胃虚寒,感受风热。临床上既可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也可见到便溏、尿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寒热辨证的关键除了区分上下之外,还要区分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2)冷热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患者先有寒证,后有热证出现。热证出现后,寒证逐渐消失,即寒证转化为热证。多为体内阳气过盛,寒邪由阳转热所致,也可见于服用过温燥药物不当的患者。比如当你感受到寒邪时,就开始感受寒证,看到恶寒发热,就无汗,苔白,脉紧。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而发热,恶寒症状消退,而实热、焦渴、苔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说明其证候由表寒转为里热。

2。热证转寒证:患者先有热证。后来出现了寒症。寒证出现后,热证逐渐消失,即热证转为寒证。多为邪实或正能量不足,正能量压倒,功能下降所致;也见于受虐待、未经治疗、阳虚的患者。这种转变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紧迫的。如果热痢持续时间长了,阳气就会一天天消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一个缓慢的转化过程。比如高热患者,由于多汗、上吐下泻,阳随津液下降,导致体温骤降,四肢冰凉,面色苍白,脉弦断肠,这就是快速转化的过程。

寒热证的转化反映了邪的盛衰。从寒证到热证,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化为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邪实正虚,正则无敌。

(3)寒热真假

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致时,有时会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错觉,如“极寒如热”、“极热如寒”,即所谓的真寒假热、真热、假冷。这些错觉常见于疾病的紧要关头,如果不仔细检查,往往容易耽误生命。

1。真寒假热:是一种里真寒外虚热的综合征。其机理是阴寒胜阳,阴阳为寒热所拒,故又称“阴胜阳”,阴胜阳,形成虚阳浮于阴似阳的现象,表现为:体热、面色潮红、口渴、脉数似乎属于热证,但患者虽然热,但要盖好衣服和被子,渴了要热饮,但喝得不多。他的脸红红的,有时会出现,像化妆一样嫩,不像那种满是实热的脸,但脉搏微弱。同时还可以看到四肢冰凉、谷清长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的,阳虚寒实是病的本质。

2。实热虚寒:是一种内实外虚的证候。其机理是由于阳热盛于内,杨琪停滞于内,达不到四时之末,或阳热盛于内,阴拒于外,故又称为“阳盛阴衰”,根据其阳热停滞,以致手脚冰凉的特点,又称为“阳厥”或“热厥”。内热愈烈,肢寒愈重,谓之“热深也深。”其表现为:手脚冰凉、脉沉等。,看似属于寒证,但肢冷体热不恶寒恶热,脉沉有力,多见于多饮冷饮、咽干口臭、谵妄、小便短赤、大便干结或重泻、舌红苔黄干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手脚冰凉、脉沉是虚寒的现象,内热是疾病的本质。

除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来辨别真假寒热:

(l)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面色,而脏腑、气血、津液的内在表现往往如实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所以辨证要以内证、舌象、脉象为依据。

(2)错觉毕竟不同于真实的形象。比如假热脸是红的,脸是白的只在颧骨上看到浅红细腻的颜色,而且时隐时现,而真热脸是红晕的。假冷往往表现为四肢冰凉,但胸腹部发热,烫到手,或者全身发冷,不想靠近衣服和被子,而真冷则是蜷着身子,想去拿衣服和被子。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表里相关。可以形成多种证候,包括表寒夹里热、表热夹里寒、表热夹里寒。内热证。内容如下:

(1)表寒证

是寒邪侵入肌表引起的疾病。

临床表现为重度恶寒,轻度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苔薄湿,脉紧。

症状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故不能温肌表,恶寒,但正与邪作斗争。阳被压制,就会发热,寒为阴邪,所以恶寒重,发热轻。寒邪郁于经络,经络之气不利,则头身疼痛。寒邪收敛,经穴不通,故无汗,脉浮紧,为寒邪缚于表之象。表证是表证之一,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为特征。

(二)表热证

是一种由热邪侵犯肌表引起的疾病。

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出汗、舌尖红、脉数。

症状分析:热邪侵表,卫气抑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恶寒轻,口干微渴。热为升散,汗为关节松脱,头痛为热邪扰乱。舌尖红赤,浮脉数为表温之征。

表热证也是表热证的一种,表现为发热剧烈,轻度畏寒,多汗,脉数。

(三)内寒证

它是一种寒邪侵入脏腑或阳气衰竭的疾病。

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口淡,或喜热饮,沉默寡言,小便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湿,脉沉。

证候分析:寒邪侵入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功能减退,阳气虚弱,不能温煦身体,故体寒肢冷,面色苍白。阴寒充沛,津液未伤,故口淡口渴,喜热饮。寒属阴,故静而不动。小便清长便溏,舌淡苔白湿,脉沉,都是内寒的症状。

(4)内热证

它是由热邪侵入脏腑或阴液亏损而引起的内生虚热的证候。

临水,症状为面红、身热、口渴、喜喝凉水、烦躁多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

症状分析,热盛蒸腾于外,故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渴冷饮。热属阳,阳主动,故不安分,多嘴。热伤津液,故尿黄赤。肠道水热不足,失去传导,所以大便干燥。

舌红脉黄的数量是内热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