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顽强的个人故事
1.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主持):数字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建设研究(项目号:2008-2009)。:2003DGQ2D141)。
2.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参与):中药产业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支持研究(项目编号:000001)。:2001BA701A34A)。
3.教育部软科学重大研究项目(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项目编号:2005-2007)。:教科技厅[2004]83号)。
4.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主持)课题:基于区域创新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研究(项目号。:2005AA402B03)。
5.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主持):高技术发展与创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08-2009)。:2003AA402B04)。
6.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基金项目(主持):“三个代表”与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党建工作(项目号: [2002]068).
7.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主持):武汉市科技服务中介创新体系研究(批准号。: 03041).
8.柳州古亭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项目(主持):柳州新工业区发展战略研究(2003年3月结束)。
9.四川省雅安市发展计划委员会项目(主持):雅安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2005-2006)。
10.阳江核电公司项目(主持):阳江核电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研究(2006)。
课堂管理中的两三件事
自由是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学术自由,大概还有一个遗憾,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上课也是“自由”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总会有一些同学在到校和不到校之间,在准时和迟到之间,在上课穿什么做什么之间,做出“自由”和“坚定”的选择。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和权利,但这样的自由,且不说对正常课堂教学的影响,对老师的不尊重,就是对大学生身份的背离。从大学生自身来看,这种懒惰、不负责任的习惯势必会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这么多的班级中,有一个老师的班级是罕见的例外,那就是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徐顽强教授。在徐顽强先生的班上,迟到的情况很少,更不用说缺课、穿奇怪的衣服和做奇怪的事情了。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徐老师,上课前,班长喊“起立”,要求师生互相敬礼后才开始上课。这也是大学里的一个奇迹。原来,这种“守时”、“穿衣”和独特的“立正”正是徐老师课堂管理艺术的精髓,多年来被学生一致誉为徐老师课堂管理的“三大法宝”。
“起立”——每次铃响,学生们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当徐老师走上讲台时,班长会喊出“起立”的口令,全体同学向徐老师致敬。然后徐老师向学生们鞠躬,示意坐下。不要小看这个小程序,嘈杂的教室往往几秒钟就变得鸦雀无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课堂上。原来,这短短的“立正敬礼”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强化学生尊师重德的意识,是一种心理暗示。下课时,学生精神放松,注意力分散。这种状态的人很难有效接收信息,不利于学习。课后,学生往往会有一段时间来改变这种状态,以集中注意力,但这样一来,势必会错过一些知识,从而影响课堂效果。而通过这句“站起来”,学生会下意识地有一种暗示告诉自己“现在注意”,从而大大缩短状态转换的时间,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简单的“站起来”程序就有这样的玄机。
“准时”——《徐老师》上课不要迟到,求知若渴的大一新生在向前辈学习时,往往会得到这样一条忠告。徐老师班上有个“班规”:上课迟到者要喊一声“报告”,只能从前门进,并且要向老师说明原因,得到允许后才能入座。这个规定已经实施多年,效果一直很好。初犯或许可以原谅,但屡试不爽的人多了去了,侥幸走后门的也有,但几乎没有人逃过徐老师的挑剔目光。上课不允许迟到,不仅仅是因为迟到者必然会打断课堂进度,影响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规定,要求大学生注意遵守规定。别太小了,上课连准时进教室都做不到,更别说以后在社会实践中遵守规则了?
“着装”——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穿着得体,没有穿吊带的女生,也没有穿拖鞋的男生。这也是徐老师的一个“规矩”。在徐老师看来,虽然穿衣打扮是个人的事情,别人似乎无权干涉,但自觉遵守公共规范却体现了一个人的素养。时尚、新潮、前卫并不是个性的唯一代码。教室不是宿舍,也不是T型台,所以教室里的着装要符合教室的场合和氛围。徐老师从来不会真的生气,但是他说话算数,从来不会真的惩罚学生。让人惊叹的是,学生们欣然接受了他的所有要求,不敢违背。
“学为人师,为人师表”,徐老师坚持教书育人,一切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嬉笑怒骂都隐藏着他们的别出心裁,潜移默化地表现出他们的良苦用心。与其说学生们遵守他的“教会规则”,不如说他们敬畏他的威严,敬畏他的真诚。用他的真诚去影响学生,可能是他的“三大法宝”屡试不爽的唯一途径。
听过教授讲座的同学认为,听徐老师的讲座是一种享受,与他交流是一种成长。徐顽强让知识和激情在三尺讲台之间飞翔,用他的才华、幽默和真诚感染了学生。
在幽默中教授人生哲学
1,课堂“三大法宝”带来新气象。
徐顽强先生的课堂洋溢着他独特的“课堂管理艺术”。学生们把这门艺术总结为三个字:“起立”、“准时”、“着装”,被学生们誉为《徐老师》中课堂管理的“三大法宝”。
在徐顽强先生的班上,很少有学生迟到,更不用说逃课和做小动作了。徐老师要求,上课前必须履行规定的程序:班长喊“起立”,师生礼貌地互相敬礼后才开始上课。这是大学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经过这道程序,教室往往几秒钟就变得鸦雀无声,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立刻集中到课堂上。一位同学说:“上课‘起立’的声音总让我想起高中的教室。站一次,跪一次,让我觉得我还是高中那个‘幼稚’的我。”如果有新生向“学长”问起老师,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回答:“徐老师的课不要迟到。”不管教什么班的学生,徐老师总是带着他的“班规”——上课迟到的人要大声喊“报告”,只能从前门进教室,然后向老师说明原因再入座。这个规定已经实施多年,效果一直很好。有时候,有些侥幸的学生试图从后门溜进来,但几乎没有人能逃过徐老师挑剔的眼光。
徐老师认为,上课不允许迟到,不仅仅是因为迟到者的进入必然会打断课堂进程,影响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规则,要求大学生注意并遵守规则,不要把小事闹大。如果连上课都不能按时上课,你以后怎么遵守社会实践中无处不在的规则?对于这门学科,2005级武术运动员范开玩笑说:“就算是我们这些老江湖人,也得对徐老师敬畏三分。他的威慑力已经到了一种境界,我们可以不生气。”
另外,在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今天,大学生的衣着也逐渐多样化,奇装异服屡见不鲜。然而,徐老师却制定了一个关于“着装”的准则,要求所有学生都要穿着得体。因为在徐老师看来,虽然穿衣打扮是个人的事情,但对公共规范的自觉遵守,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时尚、新潮、前卫不是个性的唯一代码,教室也不是宿舍,更不是t台,所以教室里的着装要符合教室的场合和氛围。
虽然这些规则是制定的,但徐老师从来没有对违反者真正生气过,但他总是信守诺言。与徐老师熟悉后,学生们总是欣然接受他的要求。学生们觉得,遵守他的“教会规则”,与其说是敬畏他的威严,不如说是被他的真诚所感动。
2、妙语连珠,阐释人生信条。
为了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徐顽强老师在课堂上总是贯穿着他多年来对社会的深刻理解。由于大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当发现现实社会与心中的“理想社会”差距很大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撼。所以徐老师一直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先给学生打预防针,让学生乐观辩证地思考。比如对于“潜规则”,大部分同学总是认为自己是社会的阴暗面,一味的排斥,不愿意去面对和理解。这时候徐老师就会对学生说:“潜规则不一定是坏事,而是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对上级要谦虚礼貌。只是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定……”在此之后,学生可以按照徐老师的指导,用专业的眼光看问题,逐渐了解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循序渐进”的教学也让学生从课堂中了解真实的社会和社会,让课堂成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和未来的窗口,打造符合实际的真实课堂。
徐顽强老师令人着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加锦上添花。幽默是徐老师讲课的一大特色。很多学生觉得徐老师的课堂气氛跌宕起伏,让学生的思维不自觉的围绕着他的话。他总能把各种管理理论浓缩成简单的谚语。比如关于步入社会,他认为学生要像孙悟空一样“学好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关于人生的选择和信条,他认为“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水平比文凭重要,情商比智商重要,生活和工作同等重要”。有时候,他会“八卦”一下大学生活,讲一些同学不知道的名人小故事,比如某个曾经大学失败的名人;他还会时不时设置一些尴尬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应对的方法,锻炼应变能力。有一次,他问同学,“如果他们在KTV唱歌的时候碰到了老师怎么办?下班后在舞厅遇到领导怎么办?”这些问题总是让学生思考生成。有时他开玩笑说:“你的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像我这样的人,都能追到校花。你担心什么?”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却蕴含着徐老师的谆谆教诲,总能引起大家的笑声,同时让学生对人生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找到面对的方法,最终豁然开朗。
有同学这样形容徐老师授课的感受:“笑和吼都是隐藏的别出心裁,潜移默化的流露出良苦用心。”在课堂上,徐老师用智慧和幽默调节气氛,用精彩的比喻引发思考,用巧妙的提问鼓励参与,用前沿的信息拓展思路,让他的课堂始终充满掌声和笑声。
3.“变脸”老师的言行
徐顽强老师既幽默又和蔼可亲,但是她对学生很严格。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平日为人处事上,他总是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努力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严格的教学是徐老师的一贯作风。他不喜欢站在讲台上,喜欢在学生中用走的方式讲课。现在,多媒体教学大多用于大学课堂。徐老师并不是完全按照教材来教,而是有自己的三个专利动作:只按键,不翻页,不回看课件。这大大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给了学生一种亲切感,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次点名的时候,徐顽强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是第一次缺席,于是她很认真地对大家说:“以后不能来上课,最好写个请假条!”一个调皮的学生小声说:“我不会写字……”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个微小的声音居然被徐老师听到了。他突然提高了几下嗓门,冲着他吼道:“谁说的?站起来!你怎么能连一张请假条都不写呢?”大家都以为老师生气了,大家都沉默了。教室里的空气一下子凝固了,那个同学害怕地站起来,用颤抖的声音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没想到,徐老师突然变回了平时的笑脸,很和蔼地对那位同学说:“放心吧,刚才的事就算过去了。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听到这句话,同学们都松了一口气,感叹“徐老师的脸变得真快”,但同时也想起了徐老师的班规。
当然,这种轻松的气氛是有限度的。上课放松是一种有效的麻醉剂,药效过后你会感到有些害怕和紧张。因为徐老师的课堂上还有一条规矩:被提问的时候,不要不回答,不要说“我不知道”。每当提问的时候,确实能让学生紧张一阵子,但结果表明,这是锻炼学生口语能力和拓展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为以后的发展积累“资本”。这是徐老师的课堂,轻松中蕴含紧张,亲切中蕴含认真。一位上过他培训班的公务员评价说:“徐老师教的课程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听他的课不仅收获了理论知识,还启发了社会实践思维。”
徐顽强老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声称过着艰苦的生活,却拥有无限的快乐。他把这种人生信条灌输到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听过徐老师讲课的同学都表示:“听徐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和徐老师交流是一种成长。”2005级韩国留学生金浩镇甚至在一次课堂作业中写道:“我不能完全理解你的课,但我仍然觉得你的课很有趣。”许老师,让知识、哲学、激情在三尺讲台上飞翔,他的才华、幽默、真诚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