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旁注

出汗是好事,有利于调节体温,促进新陈代谢,有排毒防癌、稳定血压、减肥防慢性病、提高免疫力等惊人的好处。

异常出汗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并不是坏事。它提醒我们要好好出汗!也许,出汗不正常,通过身体调理,出汗是正常的,就有可能避免肾衰竭、心肌梗塞、中风、癌症。

对出汗无动于衷是不好的。如果不注意出汗,一不注意就可能会演变成“汗灾”:一个病人开始经常胸口出汗,但并没有感觉到异常;后来我头都冒汗了,但还是没在意;后来他一睡觉就出汗,“汗灾”就在他的不小心中悄然降临。他得了脑梗——“抽血的人没汗,吸汗的人没血”。长期出汗不正常,导致他血液黏稠,诱发血栓,最终脑梗。

你身体怎么样?问你身上的汗!

有的人体检时指标正常,却突然心脏病发作,脑梗。化验和体检报告也会骗人,但出汗不会。比如胸部异常出汗,说明心脏有问题,但体检不一定能检测出来——“一问寒热两问汗”,而汗是人体健康最真实的“晴雨表”。

第一,汗是怎么来的?

可汗,这一切太熟悉了!但是汗是怎么来的呢?萌圈!

《苏文阴阳别论》强调“阳加于阴,即汗”。这里阴指津液,阳指阳。阳气蒸发津液,津液通过毛孔排泄,称为出汗。津液是汗液的物质基础。没有津液,人就不能出汗。杨琪是动力,没有它人们不能流汗;毛孔是出汗的通道,不能开合,人就不能出汗。

体液和毛孔很好理解。但什么是阳呢?很混乱,很难理解。

阳是人类生命的动力和能量。阳气是先天的,来自父亲和母亲,后天的,主要是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华转化而来。阳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人需要阳气的支持才能生存。如果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如果阳气耗尽,人就会死亡。

出汗影响阴阳,与整个内脏密切相关。异常出汗是疾病的迹象,反映了内部器官的病理。在处理异常出汗的时候,不要有思想包袱,也不要掉以轻心,辩汗辨病,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异常出汗的类型

1,自汗

症状当一个人清醒时,除非是由于劳动、炎热等因素引起,否则称为自汗。自汗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人坐在那里,别人不出汗,他自己就在那里出汗,一动就更严重。

病机自汗是阳虚所致。杨琪对人体血液和体液有固定作用。杨琪虚弱时,津液失固,所以容易出汗,活动消耗杨琪,所以活动后出汗更厉害。

建议阳虚自汗者忌食耗气食物,如萝卜、山楂、槟榔、柿子、空心菜等耗气食物。主方为玉屏风散:防风30g,黄芪60g,白术60g,研成粉末,每日两次,每次约6-9g,用红枣开水冲服。

2、盗汗

一睡觉就出汗的症状,一醒来就停止出汗,这叫盗汗。偷就是偷。古代中医用汗在人熟睡时像贼一样溜出来来形容盗汗,非常形象。

盗汗的主要原因是阴虚内热。人在睡眠时,阳气不活动,运行到体内。在体内,阴虚阳亢聚集体内,导致阴虚内热,容易出汗。人醒来,阳气开始在体外活动运行,火气降低,就不出汗了。

提示黑芝麻绿豆粥对盗汗有很好的调理作用。炒黑芝麻50克,绿豆50克,加适量米饭即可。黑芝麻能补肾润五脏,绿豆能清虚热,能达到平衡阴阳的调节作用。盗汗的主要处方是“白质地黄丸”(中成药)。盗汗也是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肺结核、甲亢等的常见症状。要注意辨证论治,及时治疗原发病。

3、黄汗

症状黄汗其实是一种病,一种病名。病人的汗出来后,粘在衣服上,衣服发黄发黄,像柏树汁。黄汗不同于黄疸。其特点是汗液本身呈黄色或白色,粘在衣服上才能看出来。病人的皮肤、眼睛、尿液都没有发黄。

病机中医认为,黄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腧穴开合不利而引起的汗漏综合征。由于平时饮食不慎,或外感湿邪,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产生湿热,熏蒸肝胆,胆汁溢汗于肤。

建议饮食清淡,忌稠、辣、油腻糊,忌生冷食物,注意保暖,多喝水,多吃蔬果。黄汗主方为“茵陈蒿汤”:陈印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每日1剂量,文火煎制两次* * *取汁300 ml,具有清热利湿,解除黄之的功效。

4、战争汗水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出汗的症状,这种情况在各种传染病中较为常见,先出现寒战,然后出现发热和出汗。出汗的前提是人处于疾病状态。

病机人处于疾病状态,邪气藏于体内,所以阳气会聚集在体内与邪气抗衡,体表会感到恶寒,所以会颤抖。阳气在体内与邪气竞争,能量聚集,人就开始发热。如果阳气最终战胜了邪气,邪气就扶正了,阳气就恢复了,身体出汗就好了,发烧也就没了。

建议人在生病的状态下,如果出一身汗,高烧不退,或者四肢冰凉,坐立不安,说明自己所向披靡,阳气和津液消耗越来越多,是病情恶化的表现。所以,对抗出汗的关键不是停止出汗,而是治疗疾病。

5.无汗的

出汗的症状,即在疾病的关键阶段出现大量出汗,并且出汗不停止,人似乎虚脱了。它是阴阳分离的一种表现,也叫出汗。出汗分两种:一种是冷汗淋漓如水,消散阳气,也称死阳之汗;一种是热汗稠如油,消散津液,也叫死阴汗。

病原体:人在长期重病时,消散阳气,尤其是心阳气尽,不能吸收津液,汗如水,阳气散于体外四肢,是阳气将尽的征兆。因为大病伤阴,津液流失严重,而体内阳气多于津液,内热使津液本身气化,所以汗的浓度很高,而且稠如油,是津液将要灭绝的形象。

建议除了随时掌握原发病的变化外,阳虚出汗和阴虚出汗也要辨证。阳死汗出的主方是参附汤,能回阳救逆;阴死发汗的主方是“生脉散”,养阴生津。止汗剂的情况比较复杂。无论是“参附汤”还是“生脉散”,都要辨证加减治疗,遵医嘱。

第三,异常出汗的部分

1,头汗

头部出汗的症状是指只在头部和面部出汗。“脖子到脖子”,脖子以上出汗,脖子以下不出汗。头痛通常伴有排尿困难、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发冷和精神疲劳等症状。吃辛辣食物,儿童睡眠时头部出汗,无任何症状,不应视为病变迹象。

病机头高高在上,有东西容易上,当然是湿热。头汗多为上焦湿热,中焦湿热所致。上焦主要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中上焦有湿热,热气蒸发上冲,迫使津液外漏,所以头容易出汗。

提示情绪容易引起头汗,保持心态平和,睡眠充足也很重要。在头汗过多的情况下,要注意多喝水。头皮发汗的主方为“陈印五苓散”:陈印4g,白术9g,茯苓9g,猪苓9g,桂枝6g,泽泻15g,研成粉末,每日三次,空腹服用。

2、心胸多汗

胸中出汗的症状,又称“心汗”,是指胸正中出汗较多,正如《辨证论治汗》所说:“小心,谈汗”。

病机:心肺居于胸中,胸中出汗为心之失调。心脾两虚的人,胸阳虚弱,导致津液外泄;心属火,肾属水,心肾阴虚的人,水不助火,虚热内烧,导致津液外泄。

提示心胸汗出者伴有气短、乏力、心悸、健忘、脉弱等症状,属于心脾两虚。主方为归脾汤。心胸出汗的人伴有头晕耳鸣、咽干舌燥、腰膝酸软、小便短赤等,属于心肾阴虚。主方为“补心丹”。出汗的人需要严格辨证,加减补心丹、归脾汤,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3、腋汗

症状腋下多汗异常是指两腋甚至胁下多汗异常。腋汗还会引起狐臭,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应尽早治疗。

病机:肝郁于胁下,肝主疏泄,肝火亏虚,肝络不和,汗从腋经排出;胆经连着肝,它的经脉也循着两边。对于肝胆湿热的人来说,湿热蕴结于肝胆,使肝胆失去散化功能,汗从腋下经络排出。

提示腋下出汗不正常,而且不臭,属于肝虚内热。主方为“六味地黄丸”(中成药);腋下异常出汗,有臭汗,属于肝胆湿热。主要方剂为“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g(酒炒)、黄芩9g(酒炒)、栀子9g(酒炒)、泽泻12g、木通9g、车前草9g、当归8g(酒炒)、地黄20g

4、半身大汗

半身出汗的症状是指单一的左身出汗或右身出汗,表现为半身出汗和半身出汗。比如有的人左边睡觉,右边出汗,右边睡觉,左边出汗。

偏瘫的发病机理在不出汗的一侧,一般是因为这个偏瘫的经络不通。因风痰、血瘀痰、风湿等。,胸围经络受阻,导致胸围气血停滞,出现了汗出而不汗出的“奇观”。

提示出汗时,伴有手脚屈伸不便、四肢沉重等症状。,属于寒湿入侵,堵塞一侧经络。主方为“蠲痹汤”;出汗时伴有面色晦暗、乏力、手脚麻木等症状,属于气血两虚,导致胸围气血不足。主方为“人参杨蓉汤”;出汗时,伴有发热、头痛、筋骨不适等症状。属于营卫不和,缺乏阴弱卫阳的内卫。主方为桂枝汤。“蠲痹汤”、“人参杨蓉汤”、“桂枝汤”需要医生根据医嘱进行修改。

5.手脚出汗

手脚多汗的症状,表现为手心脚心出汗,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出汗也绝不是“偷懒”,这是正确的。手掌和脚掌潮湿,手掌和脚掌明显蜕皮,甚至皮肤溃烂,说明身体有病。

病机:脾主四肢。脾胃湿热导致湿阻脾胃,热集中于胃。湿热熏蒸迫使体液流向四肢。脾胃气虚导致津液分布不均,注入手脚;脾胃阴虚导致内生虚热,迫使津液泄入四肢,手足出汗。

提示手脚出汗伴有食欲差、体重重、小便短赤等症状。,属于脾胃湿热。主要方剂为“连蒲饮”:厚朴6克,川断3克(姜汁炒),石菖蒲3克,半夏3克,黑豆9克(炒),焦栀子9克,芦根60克,水煎温服,清热利湿,理气,手足出汗,伴有乏力、气短、懒言、肢温等症,属脾胃气虚。主方为“沈凌白术散”(中成药),补脾胃,益肺气;手脚出汗伴有咽干、食欲不振、大便不规则、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脾胃阴虚。主方为“沙参麦冬汤”:北沙参10g,玉竹10g,麦冬10g,天花粉15g,扁豆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