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痒怎么办?

外耳炎,或称弥漫性外耳炎,是由挖耳、药物刺激、化脓性中耳炎流脓或游泳、洗澡等浸泡在水中引起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堵塞毛囊,有利于细菌生长。常见的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多见于夏秋季。

急性外耳道炎急性发作,外耳道灼热、痒、痛,表现为弥漫性充血、肿胀、表皮糜烂。先是稀薄的分泌物,然后变成稀薄的脓性或脓性分泌物。如果皮肤肿胀,可引起外耳道狭窄或闭锁,覆盖鼓膜,引起耳鸣和听力下降。严重者耳朵周围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不适。

慢性外耳道炎病程长,耳痒,少量稀脓,轻度听力下降;外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或覆盖有痂皮,痂皮下有少许脓液或碎屑,有时揭痂皮时会出血;耳膜可浑浊、增厚、不清。

外耳道炎的处理原则是:控制感染,局部清洁,去痂皮,促进干燥。

急性期可以全身使用二甲双胍0等抗生素。

5g,口服,一日三次,控制感染。耳痛严重的人可以服用止痛药等止痛剂,每次1 ~ 2片。局部治疗可应用5% ~ 8%醋酸铝纱布填塞外耳道,并指导患者每3 ~ 4小时滴注上述药液,每日更换纱布,有收敛消炎作用,可促进干燥。或涂以2% ~ 5%硝酸银溶液;或用四环素可的松软膏、红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外用。可采用中药用耳炎灵小纱布条湿敷局部,促进愈合。

慢性期局部应用皮炎平软膏或中药儿炎灵纱布湿敷效果较好;如果外耳道又粗又粗糙,可以用中药紫桂油(紫草和当归各等份,香油适量)在油中煎。当药变成黑黄色时,关火,等待冷却。具有活血、润肌、消肿、止痒的作用,适用于外耳炎、外耳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