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清虚热”的临床应用
对于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等清热药来说,它们针对的是具体的热病或内热证是内热证治疗中的证据,而虚热证不是由邪气引起的,不需要去招惹,所以清虚热药和清实热药有很大的区别。在治疗虚热证的时候,也要区分这三个动词的不同含义,大多数情况下基本是一样的,因为阴虚内热证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骨蒸”,就是说患者感觉很热,这种热好像是从骨髓里散发出来的,是一种比较难受的自热症状。所以在一些中医文献中,抓住了“清虚热”这个主症。
此外,“消疳热”也被用来表示“清虚热”,主要是儿科清虚热的具体体现。小儿疳积常出现阴虚内热,清虚热的药常称为“消疳积热”。这里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也要注意小儿疳积。
清虚热药的主要功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阴虚内热的一般情况,常见于一些慢性疾病,导致阴气不足,阴液亏损。症状是骨蒸潮热,是指下午三四点感觉发热,或手足心五心烦,有的还可能有成年男性的盗汗或遗精。
二是温病后期。传统的说法是邪热未尽,阴液已伤,邪藏于阴。这里的“阴”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与肤浅相比,更深层的病原体潜伏得更深。主要原因是阴阳分气血,温病分气血,邪气藏于阴。主要是指养血证的病原体在后期没有被完全消灭。温病在卫气养血阶段后,会消耗阴液,所以会出现阴虚内热的症状,类似于普通的阴虚。不同的是,它既有血的温邪,实际上却是虚盛。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这些症状,如低烧或夜热、早凉等。在治疗上,既要解决滋阴降虚热的问题,又要针对尚未完全祛除的邪气,使用一些祛邪清热的药物。
虚热证多因肝肾阴虚,尤其是肾阴虚所致,故归经多属肝肾经。对于阴虚内热证来说,配伍是最重要的,因为清虚热的药物只能治标,缓解虚热的症状,而不能治本。单用滋阴的药物是根本治疗,滋阴清热。如果用在热病后期,就要配合滋阴的药物,可能还要配合一些清热凉血的药物。
以上内容仅供中医和养生爱好者学习使用。如有不适,请及时就诊,专业医生会推荐治疗方案。
本人从事中医、针灸、推拿,擅长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治疗。本号旨在传播中医文化,分享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希望与更多中医爱好者共同进步学习。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或者转发,和我一起“每天学习中医,健康调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