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晒干后可以用水煮吗?
汤剂是中药中使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由于其适应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且具有配制简单、吸收迅速的特点,因此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极大诟病。然而,当人们面对中药包装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所以我给大家介绍一些煎中药的知识。1.煎药器具中药汤剂的质量与所选用的煎药器具密切相关。现在用砂锅还是比较好的,因为砂锅的材质比较稳定,不会和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传热均匀温和,这也是自古以来一直沿用的原因之一。此外,搪瓷锅、不锈钢锅、玻璃煎锅也可选择。但铁锅和铜锅不能用,主要是铁锅和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氧化。煎药时能与中药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例如,它可以与单宁酸生成铁单宁酸,以加深药液的颜色。它可以与黄酮类化合物形成不溶性聚合物。它能与有机酸形成盐。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影响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第二,汤剂的加水量也很重要,加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汤剂的质量。如果加的水少了,药就煎不透,有效成分就浸出不完全。如果多加水,会煎出更多药液,给患者服药带来不便。由于中药材质地不同,其吸水率差异很大,加水量一般控制在5-10倍。同等重量,质地疏松,体积大,自然吸水的药物。如果质地是实心的,它的体积会小,吸水性也会少。所以花、叶、全草煎服要多加水。熬制矿物质和贝类需要较少的水。按照传统的加水方法,将药物放入锅中,第一次煎药的加水量为药物表面以上3-5厘米,第二次煎药的加水量为药物表面以上3厘米。这种加水方法简单,容易掌握。3.煎煮1需要注意的问题。煎药前先泡:药物煎药前一定要泡,因为大部分来自植物的中药都是干品。用水浸泡可使药材软化,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自然状态,有利于煎煮时有效成分的浸出。一般以花、叶、茎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2.煎服次数:多次煎服效果优于一次长煎。实践证明,煎剂两次可煎出其成分的80%左右,故煎两次或三次为宜。3.煎药的温度:煎药的温度中医称为“温”,俗称“文火”或“猛火”。所谓慢火就是弱火,温度上升慢,水分蒸发慢。所谓的猛火,就是火大,温度上升快,水分蒸发快。如果热量太大,水分蒸发快,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浸出,容易糊锅。反之,如果火候较弱,煎服的效果就会较差。一般煮前用猛火,煮后再用文火,这样可以减缓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4.煎药时间:主要看药物和疾病的性质,以及药物的情况。一般来说,第一次煎需要20-30分钟,第二次煎需要30-40分钟。治疗感冒的药物,第一次煎药10-15分钟,第二次煎药15-20分钟。滋补药物第一次煎30-40分钟,第二次煎40-50分钟。5.药液留存量:一般指一剂药煎两次后的药液量。成人每日两次,每次400-600毫升。儿童服用200-300ml,每天服用两到三次。6.服药方法:一般一剂药煎两次再配药液,分两次服。儿童可以分2-3次服用。治疗感冒、发烧、肠炎、腹泻的药物也可勤服,即每4小时服一次,每次30-40毫升,待痊愈后再服,每日2-3次,小儿多服几次为好。7.特殊药物的熬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在处方中开出带有脚注的药物。(1)先煎药物:一般来说,一些矿物质、贝壳、甲壳类药物,由于质地较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所以要先煎30-4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混合后再煎。常见的石膏、生龙骨、珍珠母、生赭石等。另外,有毒的药物可先煎,久煎,达到减毒或解毒的目的。(2)服药后:一般有芳香气味和挥发油或难久煎的药物,应在药物煎出前10-15分钟放入锅内。常见的有广藿香、钩藤、大黄等。(3)煎药:一般将种子和单味花粉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群药中煎服。常见的有车前子、旋覆花等。(4)溶服:用热药液将药物溶解后服用。常见的药物有硫酸钠和芒硝。(5)融化衣服;主要是一些牙龈类药物,用热药水溶化后服用。如果混煎,药液粘度高,会影响其他成分的浸出,胶类药物也会有一定损失,所以采用溶化的方法。常见的生阿胶、鹿角胶、龟板胶。(6)再加一次汤剂。有些贵重的药要分开煎,然后药液一起加入服用。常见的有人参、西洋参、鹿茸等。(7)内服,有些贵重的药物细粉不能和组药一起煎服,一般都是内服,也就是将粉末溶于药液中。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作用,又能节约药材。常见的有三七面、羚羊角面、牛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