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教授: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以前的年代

自古以来,疾病的治疗都是一半预防,一半治愈。上班就治病于未发,上班就治病于未发。中医防治起源于《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随着历代医家的认识和实践,“治未病”的思想逐渐发展并深入人心。中医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邪气入侵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抵抗邪气的能力,二是防止疾病和邪气的入侵,即“正气存内,邪气不可燥。”长期实践发现,改善生活方式,注意饮食起居作息的调整,辅助中医治疗,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今生

时至今日,“未病先防”的理念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其中,“未病先防、病后防、病后防”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三大要点。这与现代的“三级预防”理念不谋而合。许多研究发现,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预防二型糖尿病的发生,间歇性限食和适量运动可以改善糖耐量异常。

内分泌代谢是现代医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主要包括内分泌疾病和代谢疾病。现代医学证明,中医药在防治代谢性疾病,尤其是保护重要组织器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通常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入手,通过调节内环境来恢复体内的稳态,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但大多数疾病发病隐匿,前期症状不典型,发展规律难以控制。中医理论对现代医学客观指标异常、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疾病仍缺乏有效指导,存在处方药无靶点打不中的情况,即“状态强,靶点弱”。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童晓林教授提出了“状态靶医学”的概念,重新审视内分泌代谢疾病的全过程。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医最有优势的武器之一。目前,单味药和复方药的循证研究以及微观尺度上有效成分、提取物和作用机制的发现,使得中药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机制逐渐清晰。

以往的研究发现,许多中药复方可以降低血糖,降低胰岛素抵抗。如葛根芩连汤通过增加IRS-2/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来保护胰岛β细胞,其中葛根在激活肝脏瘦素受体、IRS2等胰岛素降糖通路中起主导作用,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此外,研究还发现,“治未病”的思想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指导肠道疾病的治疗,还在于预防和治疗肠道屏障破坏引起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异常。在甲状腺癌、亚甲基炎症、垂体功能减退、性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诊治中,中西医结合也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将来的

虽然,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对中医有更详细的了解,但仍有许多挑战。目前流行的代谢组学分析认为,中药成分对机体代谢网络的干扰可能直接作用于核受体-代谢酶系统,也可能影响其他病理环节和信号通路间接调节代谢,还可能通过肠道菌群影响机体的全身代谢网络。中药复方成分复杂,体内过程不明,给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在未来的中医发展中,需要重视辨证论治,结合辨病、辨体、辨机、辨指等多种治疗方法,动态把握疾病发展规律。更需要系统规范地运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技术阐明复方药效学,建立药动学-药效学模型,解释药效学变化规律。同时要兼顾个体化和群体化,以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辨证论治模式实现群体化。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德国博士生,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为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江苏省中医研究院)、内分泌科主任、“333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