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自汗,黄芪温阳固表有效。
自汗根源于肾阳虚。
在探讨自汗的根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出汗的机制。《黄帝内经·秦文论阴阳之辨》说:“抗阴即汗。出汗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阳,是热;第二个是阴,是水。给水加热,水蒸气蒸发,穿过毛孔,凝结成水滴在皮肤上,这就是出汗的过程。这就相当于把锅放在炉子上,往锅里倒凉水。如果没有火,水是不会变的。如果在锅底下稍微烧一下,热锅里的水就会慢慢变成蒸汽蒸发掉。
汗水是体液的一部分。人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虽然阳气作用于阴水而蒸发,但为了维持其正常功能,人体会尽量保留这些蒸腾的体液。这就相当于给锅加了个盖子,这样体液就不会随便排出去了。这个“锅盖”是人民的齐威。
如果一直用微火慢慢烧开水,那么津液的气化将是一个持续而缓慢的过程,津液不会轻易排出体外,除非“火力”过猛,无法推开盖子,或者“盖子”本身有问题。通常人体内的阴阳都比较平和,“锅盖”比较强,所以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但如果“锅盖”上有个洞,只要体内的火大一点,汗就会自己流出来。这种情况就是自汗。
“锅盖”就是护住气。它的产生和运行与肾、脾、肺有关,需要通过肾的刺激、脾胃的化生和肺的传变来完成。肾是先天之本,是全身之火种。人体所有的脏腑功能都依赖于肾阳的温暖和支持,卫气也不例外。肾阳虚衰,卫气不能正常生成,导致皮肤肌表无力;脾是气血生化之源。水谷需要脾来运化精微,肾阳虚不能“养”脾之功。导致气血不足,没有好的滋养,所有的组织器官都不能很好的工作。这样一来,防御之气就弱了,破的地方也多了,自然无法抵挡汗的溢出。
因此,自汗的调节除了收敛止汗外,还应以补肾温阳固表为基础。
益气固表止汗,黄芪助化。
论补气的良药,黄芪是第一。黄芪能补中、固表、止汗,固表作用不逊于人参,且性质较人参温和,滋补而不燥。中医常用牡蛎粉、玉屏风粉治疗阳虚自汗,其中黄芪必不可少。
黄芪附子汤也是中医治疗阳虚自汗的常用方剂。取黄芪、附子、生姜和大枣,加水煎煮。
黄芪益气固表,附子温阳助卫,生姜红枣调和营卫。合用可温肾益气,固戚薇。需要注意的是,附子有毒,一定要备好,最好请医生根据症状开药方。
如果自汗症状较轻,一般可以用黄芪泡茶或煮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