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科学用药常识
使用的预防药物有很多种,可分为抗生素、抗病毒、抗营养不良、抗应激和防暑降温。
对于某些传染病,根据历年养猪场的疫情情况,可以在猪容易发病的年龄和季节,或者在发病初期,对相关猪进行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集体给药,可以有效预防疫情,消除疾病。但对于饲料中营养缺乏引起的相关疾病,在猪的不同发育阶段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
在转移、群居、长途运输等原因过程中,可使猪的应激增加,可导致一些疾病,如腹泻、内分泌失调,甚至死亡,从而影响猪的生产性能。这时候补充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可以明显改善这种情况。南方盛夏,还可在饲料中添加各种清热解毒、凉血的中草药制剂,可有效减少暑热带来的经济损失。
2.如何掌握科学的用药常识?
有以下常识:(1)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药物的方式可使药物不经肝脏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迅速缓解症状。
舌下含服的正确方法是取坐位或半卧位,将药片碾碎,放在舌下。口干的时候可以喝一点水,以利于药物吸收。服用后一般是在2?5分钟内见效。15分钟内服用不超过3片。服药后最好休息。20分钟。
(2)掌握科学的服药时间冠心病患者最好在早晨起床后立即服药,即在容易发生心肌梗塞之前,这对治疗或预防冠心病非常有效;对于有一定发作规律的心绞痛患者,宜调整用药时间,使药效高峰时间与发作时间相近。(3)掌握药物保存的科学方法。药物保存不当和药物失效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片,应密封保存在避光防潮的深棕色玻璃瓶中,并应放在上衣口袋中,以避免与身体直接接触。对于购买两周以上的片剂,如果可能,应放入冰箱(但不能冷冻);各种药品应有醒目的标签,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禁止在一个瓶子里混合两种不同的药物。(4)不要突然停药,擅自长期减量。病情缓解后,应遵医嘱逐渐减量或停药;心梗后的长期预后,如果没有禁忌症,要坚持遵医嘱长期科学用药。
3.谁有科学养猪的知识?
猪的生活行为(习性)一、摄食行为猪的摄食行为包括摄食和饮水,具有各种年龄特征。
猪天生具有拱土的遗传特征,拱土觅食是猪摄食行为的显著特征。猪的鼻子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器官,嗅觉对挖掘土壤寻找食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在现代猪舍里,猪的饮食很均衡,但它们也表现出拱着觅食的特点。每次喂食时,它们都试图在食槽中占据有利位置,有时会用前肢踩着进食。如果食槽很容易靠近,有的猪甚至会钻到食槽里,站在食槽的一个角落里,就像野猪拱着身子觅食一样,一吻就沿着食槽移动,把食物搅出来,扔了一地。猪对食物的摄取是有选择性的,特别喜欢甜食。研究发现,非母乳喂养的新生小猪喜欢甜食。
相对于粉末,猪喜欢吃颗粒状的物质;与湿饲料相比,猪喜欢吃湿饲料,花费的时间更少。猪的采食量具有竞争性,群喂的猪比单喂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多。
猪白天吃6-8次,比晚上多1-3次。每次喂食持续时间为10-20分钟,限制喂食时小于10分钟。它们吃的很随意,不仅时间长,还能表现出每只猪的爱好和个性。仔猪的吸吮次数随日龄而异,从15次到25次不等,占昼夜总时间的10%~20%。大猪的采食量和采食频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大多数情况下,喝水和喂食是同时进行的。猪的用水量是相当大的。仔猪出生后需要喝水,主要来自母乳中的水分。仔猪吃饲料时,用水量约为干饲料的两倍,即水料比为3: 1。除了饲料成分,成年猪的耗水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温度。
吃混合饲料的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平均吃湿饲料2~3次。吃干饲料的猪,每次喂食后需要立即喝水。自由进食的猪通常交替进食和饮水,直到满足为止,限制进食的猪在吃完饲料后喝水。小猪在六个月大之前就可以学会使用自动饮水机。
二、排泄行为猪不在吃饭睡觉的地方排泄粪便和尿液。这是它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天性,因为野猪不会在窝里拉屎撒尿,以免被敌方动物发现。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最干净的动物。
猪可以保持自己的窝床干净,可以在猪圈里远离窝床的固定地方排泄粪便和尿液。猪排泄粪便和尿液有一定的时间和区域。一般在饮水或饭后躺卧时,它们会选择阴暗、潮湿或肮脏的角落排泄粪便和尿液,这是受邻近猪的影响。
据观察,生长猪在饲养过程中不排便,饱食后5分钟左右开始排便1~2次。大部分是先大便后小便,也有一部分是先排泄后喂食,但大部分是先小便后大便。在喂食间隔期,猪一般在夜间排便2~3次,早晨排泄量最大,猪夜间排泄时间占昼夜总数。第三,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结对是一种突出的社会活动,猪群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接触,并保持倾听一方的信息传递。在没有猪圈的情况下,猪可以在自己固定的地方生活,表现出定居和漫游的习惯。猪是群居的,但是它们也有竞争的习性,比如欺负弱小,欺负弱小,欺负同学。牛群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稳定的猪群是基于优势序列原则的等级群落结构。个人之间保持熟悉,和谐相处。重组时,稳定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爆发激烈的争斗,直至形成新的群落结构。猪有明显的等级,是出生后不久形成的。在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小猪会争夺母猪的前端,往往第一胎或较重的小猪会得到最好的位置。
同一窝的小猪是群居的。散的时候,彼此相距不远。如果它们不小心受到惊吓,就会立刻聚成一堆,或者成群结队地逃跑。当仔猪与母猪或同一窝仔猪分开不到几分钟,就会异常活跃,大声尖叫,频繁排泄粪便和尿液。年长的猪和它们的伴侣分开也有类似的表现。
猪的等级刚形成的时候,攻击性行为是最常见的,等级秩序的建立受到构成这个群体的品种的影响。体重、性别、年龄、气质等因素。
一般以体重大、气质强的猪为主,年龄大的猪比年龄小的猪占优势,雄性比雌性和阉割猪占优势。原群新加入的小猪和小猪往往排在第二位。同窝仔猪之间群体优势序列的确定往往取决于断奶重的大小。不同窝的小猪平行喂食时,会开始激烈打斗,并根据不同的来源,躺成小团体。大约在24 ~ 48小时内,可以形成明显的统治等级体系,一般是简单的线性格局。
在年龄较大的猪身上,尤其是在限制喂食的情况下,这种等级关系更加明显。主导序列是垂直的,中间还夹着平行和三角关系。胜者居前列,进食往往占据有利的喂食位置或优先喂食。在整体结构相似的猪群中,体重大的猪往往在前排,不同品种组成的群体并不是体重大的个体,而是竞争品种或品系占优势。
主导序列建立后,和平之地的正常生活就开始了。优势猪尖锐响亮的鼻息声和用口鼻部的佯攻形成的恐吓可以代替打斗,劣势猪会不战而退。四、战斗行为战斗行为包括进攻和防御、规避和防御活动。
生产实践中能看到的打斗行为,一般都是因为争夺饲料和草皮而引起的。除了争夺饲料和地盘,新合并的猪群内部的对抗也起到了调整猪群社会结构的作用。当一只陌生的猪进入一个群体,它就成了整群猪的目标。这种攻击通常很严重,从皮外伤到死亡不等。
如果把两只成熟陌生的公猪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会发生激烈的打斗。它们旋转着,互相嗅着,有时用前肢。
4.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养猪基础知识?
选址1。地形养猪场一般要求地势整洁开阔,地势高,干燥,平坦或缓坡,背风向阳。
2.交通便利的养猪场一定要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由于养猪场的防疫需要和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不允许离交通主干道太近,最好距离主干道400米以上,同时距离居民区500米以上。
如果有栅栏、河流、林带等屏障,距离可以适当缩短。禁止在旅游区和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建场。
3.水质养猪场的水源要求水量充足,水质好,出入方便,卫生有保障。水源必须满足生活用水、猪饮用水和饲养管理用水(如清洗和配制饲料、清洗猪舍、清洗机具等)的要求。).
4.猪场占地面积根据猪场生产的任务、性质、规模和场地而定。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5.养猪常识
冬天,最近猪场气候变化大,要注意猪舍的保温。首先要知道猪各个阶段的适宜温度,然后选择适宜的保温措施,并保证保温措施能达到适宜的温度范围。
猪的大小是根据体重来划分的,不同体重的猪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刚出生的小猪对温度的要求最高,随着体重的增加对温度的要求越来越低。适宜温度和临界温度(℃)根据猪的体重介绍:猪的体重(公斤)低临界温度适宜温度高临界温度“临界”是指物质状态发生变化时所需的外界条件。
猪的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范围内,猪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适应环境。环境温度超出临界温度范围,超出了猪本身的调节能力,容易受到伤害。从以上温度范围可以看出,新生仔猪的适宜温度为29℃,高低临界温度分别为365、438+0℃和29℃,非常狭窄,说明新生仔猪的调节能力还不完善,需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来保证其正常生长。
随着重量的增加,调节能力逐渐增强,所需条件也越来越广。猪场驱虫程序具体步骤寄生虫可分为体内寄生虫(如蛔虫、结节虫、鞭虫等。)和体外寄生虫(如疥疮、血虱等。).猪感染寄生虫后,不仅体重下降,还会导致猪死亡,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养猪场必须驱逐体内和体外的寄生虫。一般的驱虫程序是:1。内外繁殖前体寄生虫一次。
2.成年公猪:每半年驱除一次内外寄生虫。3.成年母猪:临产前2周驱除体内外寄生虫一次。
4.新购买的仔猪应在进入市场后的第二周驱除体内外寄生虫一次。5.生长繁殖猪:9周龄猪和6月龄猪各驱除内外寄生虫一次。
6、种猪的引进:利用体内外寄生虫前体一次。7.猪舍、畜群消毒消毒:(1)每月给母猪、储备猪喷洒一次,驱赶体外寄生虫。
(2)产房入猪前,空棚驱虫一次,分娩中的母猪用于前体体外寄生虫一次。8、驱虫药物视猪的情况、药物性能、用药者等灵活掌握。
9.同时驱除内外寄生虫时,一般采用地诺生、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混合投喂一周的方法;仅驱除体外寄生虫时,一般采用杀螨剂、毒死蜱、敌百虫等体外喷洒方法。10,采用一餐混喂的方法驱除内外寄生虫,每7天再用一次。
6.养猪要注意哪些常识?
第一,杂交猪不能作为种猪。
这是因为虽然杂交猪体型大、健康、生长快,但其遗传性能极不稳定,后代会出现严重的性状分离,如饲料报酬降低、生长速度变慢、抗病能力减弱等。所以杂交猪不能作为种猪。
第二,将颗粒饲料与水混合。在养猪实践中,有些养猪户喜欢用颗粒状的物质和水混合在一起给猪熬粥,这是不科学的。
因为颗粒饲料加水后营养成分会被严重破坏,其营养价值会大大降低。正确的做法是先喂干料再喝水。
第三,猪吃完就睡,说明材料不错。猪有一定的生活习性,即进食、活动和休息。
特别是40斤以下的仔猪,每天中午左右要有一些发挥。饭后睡觉可能是因为饲料中添加了镇静剂(如氯丙嗪)。吃了这些饲料后,猪的正常生理功能被破坏,猪因麻醉而睡觉。
同时,镇静剂会降低猪的血压、体温和心跳次数,影响猪的正常代谢,镇静药物残留在猪体内,对消费者健康极为不利。第四,饲料香味浓郁,质量好。
有些养猪户往往通过饲料的气味来判断饲料的好坏,这是错误的。比如现在市场上有一种叫* * *的添加剂,添加到饲料中会有很浓的鱼腥味。提醒养猪户注意这一点,谨防上当受骗。
第五,猪粪变黑说明饲料质量好。饲料质量的评价取决于饲料转化率。一般情况下,粪便的颜色是由采食量的成分和猪的消化吸收能力决定的。
有些养猪户认为黑粪的饲料好,黄粪的饲料不好,这是错误的。正是由于这种误解,一些饲料生产企业为了迎合养猪户的错误心理,添加了硫酸铜等对猪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的物质,使粪便变黑,从而增加了饲料成本,大大提高了饲料价格,增加了养猪户的经济负担,但对促进猪的生长发育却没有明显作用。
第六,猪皮毛又红又亮,说明饲料好。有些养猪户认为猪的皮是红色的,饲料好。
猪的皮肤颜色和毛皮的亮度是由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决定的,主要是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一些饲料生产企业在饲料中增加硒和铜的含量,使猪的皮肤变红,但猪肉中仍残留大量的硒和铜。吃这种猪肉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七、猪咬尾巴营养不良。一般来说,如果猪长期得不到必要的营养,就会出现异食癖,比如盐和蛋白质,或者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
但是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不会严重缺乏这些物质,也不会出现异吃现象。还有猪咬尾巴的原因:猪的密度太高,猪舍环境不好,光照强度大,缺乏一些营养物质。
咬尾猪多在10~40公斤之间,特别是20公斤左右的,哺乳仔猪或40公斤以上的猪很少见。体重10-40kg的猪正处于嬉闹期。猪唯一的攻击武器就是嘴。刚开始它们咬尾巴是为了好玩,咬到血就成了同列猪的爱好。大多数猪出于好奇,会舔或拱尾巴流血的猪,这是咬尾巴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受伤的猪应该被隔离,新生的小猪应该被切断。。
7.养猪专业知识
1,喂养第一代杂交猪
当地土猪虽然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的特点,但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改良公猪与本地母猪所生的仔猪称为杂种猪,生命力强,生长快,饲养效果好。因此,有必要在养猪户中推广种公猪改良一代、母猪国产化、仔猪杂交一代的“三化”技术。
2.饲料配合饲料
根据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将多种原料混合在一起制成全价配合饲料,营养全面,无浪费,每日饲料量适合猪的采食量,饲喂效果好,料肉比低。配合饲料必须是生的。严禁煮熟后混入湿料中(用手揉搓后放开)。不允许混在粥里。
3.实施保护性耕作。
一、改善猪舍小气候传统土法养猪,猪舍内的湿度和混合程度是自然的,导致夏秋高温,冬季寒冷,不能充分发挥猪的生长潜力。因此,夏秋季节可在猪圈外种植藤蔓植物降温,冬季可推广塑料薄膜大棚栽培技术,不断改善猪圈小气候。二。定期进行驱虫和免疫。
4.变衣架育肥为线性育肥。
传统上将猪的育肥期分为几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采用精粗结合的方式进行育肥。这种方式饲料单一,营养不全面,无法满足猪的生长需要,生长缓慢,周期长,出栏率低。如果断奶仔猪改用全价配合饲料,直到肥猪出栏,并根据日龄的增长逐步提高日粮的营养水平,可以缩短育肥期,提高出栏率。
5.供应充足的饮用水
猪的体重1/3-1/2是水,细胞代谢和各种生化反应只有在水的参与下才能进行。缺水会影响猪的食欲、消化和正常生长,降低饲料利用率。
6、及时屠宰
猪的生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幼猪、中猪、大猪。猪每增重1kg,各阶段平均采食量分别为2.5 kg、2.9 kg和5 kg,体重达到90-100kg时,日增重速度明显减慢,主要是脂肪沉积。所以养90斤以上的猪越来越不划算,肥肉多了,90斤以下就宰了。一般90-120 kg出栏最适合育肥猪。
有问题可以加分。打电话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