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证治疗经前期?
月经初潮的治疗以清热补虚为主。但不宜用大苦大寒来清热,以防寒凝血瘀;补虚一定要配以理气的产品,不要突然补滞气。对于血瘀者,只考虑活血,不投破血之品。
(1)气虚不服用。月经初潮,月经量多,面色苍白,体虚乏力,心慌气短,腹空,以及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白,脉弱。治疗要益气、补血、调经。首选方子是归脾汤(纠正和注解女性的好方子)。人参(或党参)10 ~ 15g,黄芪15g,龙眼肉、酸枣仁12g,白术、茯苓、远志10g,木香、当归、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10g。可加入仙鹤草30克、乌贼骨15克、阿胶(溶化)10克滋阴止血;便溏者加益智仁、补骨脂各65438±00g,止泻固痢;心悸患者加柏子仁10g,五味子6g,养心安神。
参考处方如下。
①居袁剑。人参、白术各10g,黄芪15g,炙甘草6g,升麻3g(适用于气虚或虚脱的抑郁症患者)。
②补中益气汤(脾胃学说)。黄芪15g,人参、白术10g,当归、陈皮、升麻、甘草6g,柴胡3g(适用于中气不足患者)。
(2)阴虚血热。月经量多,颜色暗红色或紫色,质稠。易怒,面红唇干,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质红或下垂,苔黄干,脉滑。治疗要清热凉血,调经。首选药方是景清散(傅青主妇科)。
白芍、地骨皮各65438±05g,茯苓、牡丹皮、青蒿、生地各65438±00g,黄柏6g。月经量过多者,加白茅根、藕节30g,茜草10g,凉血止血;对于口干咽燥的患者,用加拿大人参12g、麦冬10g清热生津;大便干结者,加黄(下背)6g,泻热通便。
参考处方如下。
①清热止血汤(上海中医学院妇产科主编)。生地黄20克,当归炭15克,生白芍15克,槐米和旱莲草15克,仙鹤草30克,牡丹皮12克,炒蒲黄10克,熟军炭8克(适用于热郁腹痛者)。
②早期煎服(辨证论治标准)。生地、白芍各65438±05g,当归、黄柏、知母、黄芩、香附各65438±00g,阿胶(化)65438±00g,黄连、川芎、艾叶、炙甘草各6g(适用于月经过多患者)。
(3)肝经郁热。月经早,量多或少,颜色紫或红,或有血块。
胸胁胀痛,胸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治疗要清肝解郁调经。首选方药为丹栀逍遥散(内科文摘)。牡丹皮、栀子、柴胡、白术、茯苓各65438±00g,白芍、当归各65438±02g,薄荷3g,生姜3片。肝火旺、口苦咽干、面红目赤者加龙胆草10g,泻肝火;月经量少,有血块者加益母草20克,紫茎泽兰12克,养血活血;情绪不稳定者,加合欢皮15g,缓解抑郁;胸胁胀痛、乳房胀痛严重者,加橘核15g,荔枝核15g,调畅气机。
参考方药:清肝大瘀汤(修订流行伤寒论)。白芍、当归各65438±02g,栀子、菊花、牡丹皮各65438±00g,陈皮、柴胡、甘草、橘叶各6g,薄荷3g(适用于肝郁、胸痛严重者)。
(4)阴虚内热。月经初潮,月经量少或正常(或月经量多),红稠。颧骨潮红,午后发热,骨蒸盗汗,五心燥热。舌质红燥,少苔,脉弱。治疗宜养阴清热调经。首选方药为凉地汤(傅青主妇科)。生地、玄参各30克,麦冬、白芍各65438±05克,地骨皮、阿胶各65438±00克食谱中可加入龙骨30克、牡蛎30克,收阳固阴。(5)心烦热重者,加鳖甲、青蒿、白薇各10g,以解虚热。
参考处方如下。
①生地黄散(苏文、病机、行气、保命集)。生地黄、熟地黄、地骨皮各65438±02g,枸杞子、天冬、黄芪、白芍、黄芩各65438±00g,甘草6g(适用于月经过多、气虚患者)。
②地骨皮饮(医宗金镜)。地骨皮、牡丹皮、当归各10g,生地、白芍各12g,川芎6g(适用于血虚发热患者)。
(5)肾虚不固。月经早,量多或少,颜色淡而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萎靡,尿频尿滴。舌红,苔薄白,脉细弱。治疗宜益肾固冲调经。首选方剂为补肾固冲丸(湖北中医药大学妇产科)。菟丝子240克、续断90克、鹿角霜90克、巴戟天、杜仲90克、枸杞子、白术90克、当归60克、阿胶、党参120克、砂仁15克、大枣50枚(去皮)、熟地黄150克。* * *是细粉,炼蜜是丸。每次服6g,一日三次,经期停用。月经过多者,去当归,加补骨脂60g,以壮冲任;白带量多、便溏者加肉豆蔻、吴茱萸各20克,温补脾阳。
按压:本方原用于治疗肾气不足、冲任不稳所致的滑胎。临床应用表明,对肾虚引起的经前期也有很好的疗效。对于肾虚引起的所有疾病,很难做到早晚收工,所以用药丸缓图比较合适。
参考方剂:谷音汤(镜月全书)。党参12g、熟地黄15g、菟丝子18g、山药、五味子各6g、山茱萸10g、远志、甘草各3g(适用于肾阴不足、虚寒月经提前或不稳者)。
(6)血瘀。月经前期,经色紫暗,有血块,小腹胀痛,不肯按。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或涩。治疗要活血调经。首选方剂为桃红四物汤(药宗金鉴)。桃仁和当归10g,红花和川芎6g,熟地15g,白芍12g。方中可加入三七10g,活血止血。气滞患者,分别加川乌10g,乌药10g,理气;月经量多,腹痛明显者,加蒲黄炭9 g,蛇纹石9g,祛瘀止血止痛。
参考方药:少腹逐瘀汤(益林改错)。当归、赤芍、五灵脂、延胡索各65438±00g,川芎、蒲黄、干姜、没药、小茴香、肉桂各6g(适用于感冒症状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