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错位」是什么意思?
然而,这种语言错位的方式在今天仍在演变。最近,郭和张合著的《中国人最容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一书引用了大量的例子,描述了语言错位的趣味。但是,有些语言错位就有些令人不安了,因为这样的语言错位太离谱了。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看看。
“跳槽”在明清小说、笔记或者野史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跳槽”这个词。徐克的《清钱》对“跳槽”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解释:“就妓女而言,就是不执琵琶,就像骑在马上吃吃喝喝,却不动耳朵。”后来他用言语哄骗客人,说要去这里适合他。”意思是她“继续前进”“继续前进”。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里有一首歌叫《跳槽》。歌中,青楼女子悲伤地唱道:“你浪漫,我优雅,我也和你一样年轻,我深深地爱着你。我就许个愿,再也不去跳槽。"
改革开放后,人们把跳槽称为“跳槽”。一个充满了另一种意思的词,在不知道其本义的情况下,一直挂在人们的嘴边。我觉得很有意思。
“碑”在《说文》中解释为竖石,意思是没有文字的实心石头或木桩。谭公被解读为公职的丰碑。(注)碑以大树为材,形似石碑,植于棺椁前后四角,中间穿作鹿,四周为棺椁。意思是古代人要像绞盘一样用石板和四面的绳子把木棺放进墓穴里才能完成。“碑”这个名称出现在春秋时期,不过是当时祠堂里用来祭祀的绑在牲畜上的石桩。同时,人们还根据它的影子在阳光下的位置来计算时间。
如今,人们把纪念碑理解为伟人成就的记录。这样的演变,与初衷相去甚远!
“五毒”原本是由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药材组成的猛药。《李周天官》说:“凡有愈合者,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变成了胆汁、红砂、雄黄、火石、石头五种中药材。在这五种药材中,胆结石主金创和各种邪气,丹砂主体内各种疾病,雄黄主鼠瘘,刺石主风湿。
如今,五毒都成了贬义词,用来形容本性极其恶劣的人。这类人因其“吃喝嫖赌吸”五大恶习而被人们所不齿。
根据中国成语词典,“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是一个虚构的人,但他的行为像一种动物。比喻品德败坏的人。我觉得这可能是形容恶人的又一个贬义词。据明朝史书记载,明朝规定文官佩戴绣鸟,武官佩戴彩绘动物。不同等级有不同的鸟兽绣。具体规定如下:公务员绣鹤一等,金雉二等,孔雀三等,鹅四等,银雉五等,白鹭六等,鸳鸯七等,黄鹂八等,鹌鹑九等。武官画了龙、狮子、老虎、豹子、熊、苍蝇、老虎、犀牛和海马。文武百官一至四品穿红袍,五至七品穿蓝袍,八九品穿绿袍。原来“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文武百官向朝廷进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穿普拉达的女魔头”的意义变成了这样。
“学生”是一个人们经常念错的词。申这个词有两种发音。但《繁生》中的“申”字,应读作“申”而非“辛”。不仅普通人经常念错这个词,就连电视和电台播音员也经常念错。
“学生”像成语,但不是成语,而是自由组合的词组。“沈心”是一个重叠式形容词,意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广泛。《沈心》出自《国语·于今四》:“石舟曰:沈心求夫,每怀无敌。”《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词典》都把它解释为“繁”,所以“繁生”应该是“繁生”。但也有人在“众多学生”前面加上“大量”等量词,导致重复意义的错误。
“哇”现在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看到让他惊喜的东西,一开口就是哇。就连赵本山演小品的时候也是“哇”的不断。老年人听起来很刺耳。如果他们知道这个词的来源,他们可能会感到羞愧。
“哇”,原为闽南语,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流行于台湾省,尤其是台湾省影视媒体。它于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引入中国大陆,并首先在沿海开放地区流行,特别是在中国大陆,一些影视明星故意模仿它。现在就连省级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也经常说,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跟着学了。其实“哇”是第一人称代词“我”,而“塞”是表示性行为的动词,是一个很粗鲁的词。这样的主谓短语省略了宾语,但意思还是很清楚的。
这种不文明口语的传播原因在于一些影视媒体机构的不负责任,一些影视明星的刻意模仿和一些年轻人的盲目跟风。他们根本不知道“哇”是什么意思,只是主观地认为“塞”是一个感叹词,类似于“哇”、“哦哟”、“唉”,只是一个感叹词而已。然而,大错特错。
由此,我想,为了规范中国的语言,除了一些错位的语言,尤其是那些流行的词语,我们千万不要在不知道其含义的情况下乱用,否则,我们就闹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