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脾肾两虚”?知道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因吗?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病理诊断的名称,但中医没有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名。因为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水肿、泡沫尿等。,中医通常按照水肿、尿浊、肾风、乏力来治疗。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的关键是肺脾肾功能失调,三焦失气,尤其是脾肾两虚。人体内气血津液精液等物质的正常代谢,依赖于肺与水通道的联系,脾的运化,肾的蒸腾开合和三焦的释放。肺、脾、肾、三焦失职,导致水湿潴留,皮肤溢液,精微物质外泄,水肿,蛋白尿。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如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肾和脾分别为先天和后天,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节失养,脾肾两虚,水湿停止聚集,久病入络形成瘀血,导致体内物质代谢异常,产生特发性膜性肾病。脾肾两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蛋白质是人体的精微物质之一,它依赖于肾藏精,脾运化水谷精微物质。脾虚导致运化不正,清阳不升,精液排出,肾虚导致开合,水湿内停,精液失漏,均可导致蛋白尿和水肿。
“虚”是本病的病机基础,并指出气滞不是主要病机方面,临床用药不可忽视。临床上患者常以脾肾气虚为先,脾为主水之器,肾为主升降浊之器。脾肾两虚,水溢不受控制,水失所控,脾失运化,肾失所封,出现面部浮肿、胸腔积液、蛋白尿。脾、肾、肝在病机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肾藏精控水,开窍于二阴,肾气不改,封藏不稳,故小便不利,发生微漏;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液不通,养清降浊是失职;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津液不能排出,湿痰内生。
总结起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是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肾两虚,风、痰、湿、热、瘀、毒混杂在一起而致病。本虚标实,脏腑之气进一步亏损,虚实夹杂,是本病反复缠绵的主要原因。
特发性膜性肾病根据病情进展分为水肿期和非水肿期。水肿期用真武汤合石脾汤治疗水肿,同时用激素和雷公藤制剂抑制免疫。非水肿期应减少激素至维持剂量,采用健脾补肾法,并选用四君子汤、水陆二仙丸,以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