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搞笑版的《千字文》?

第一句天地玄黄

这句话的意思比较简单,就是说天是黑的,地是黄的。诗意点是:

“天/你怎么这么黑/地/你怎么这么黄!”

这句话其实是抄袭易经的。原话是:“夫玄而黄,天地亦混。”

田字第一!地球是最善良的?

关于天地,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神话:说宇宙巨人盘古开天地,然后人类产生并占领了地球,后来水神祝融和火神为了吃天鹅蛋大打出手(倒霉孩子不值钱!也有人说* * *工是朱融的儿子),历史上最早的犬儒* * *工怒不可遏,不打舟山,导致天崩地裂,林中起火,洪水泛滥,猛兽吃人。好在仙境里的“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兼职瓦工”女娲补天了,但西北沦陷,东南沉沦的后果无法改变。

由于先民无法解释天地的起源和各种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的规律,就把自然的力量形象化、人格化,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

为什么田字是第一名?这是因为《千字文》影响广泛,后世也用《千字文》的语序来计数。比如一些商家和店铺的账本,册数,甚至科举试卷的页码,都是按照千字文的语序排列的。时至今日,在中国渤海边上比较大的城市天津,市内海河边的几条街道都是这样命名的。

天空是什么?是不是仅仅意味着我们头上的这一块白天看起来是蓝色的(现在因为空气不是很灰)晚上看起来是黑色的,但是没有实际物体的空性?不仅如此,“天”这个词的含义还得到了引申和扩展。总结前人的解释,“天”主要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一个是科学意义上的“天”,指的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天,这是时间的概念;无边无际的空间就是天空,这就是空间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是世界上所有人都知道的。

二是把至高无上或主宰世界的事物抽象为“天”。比如古代的皇帝都称之为“发号施令”,农民起义或者占山为王也称之为“为天做天”。这里的“天”是一个抽象的东西,是一个虚无的借口。为什么天空那么有远见,只给你让你为它做事?谁看到上帝亲自授权你了?在旧社会非常流行的宣誓仪式上,有几个人跪在地上,念叨着“上面是黄天,下面是大地,我和别人结拜兄弟,不想同年同月同日生,想同年同月同日死。”其实天才也懒得理你——这里怎么变黄了?别急,后面再说“黄”字。“后土”是一个名字。传说是一个愤青工的儿子,社神,也叫土地神。

第三是心理上的“天”。我们常说的“万事皆天意”就是这个意思,相当于一种在心理上被认可的命运。我们也经常说“我的上帝”,可以用来表达惊讶、叹息或者无奈等多种情绪。例如,在松源的《窦娥元》中,窦娥痛苦地诅咒道:“地球,你是什么,是好是坏?天啊,你错了!”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史记》中的司马迁?《屈原贾生传》中解释得很清楚:“天之富者,人之始;父母是人的根本。穷了就背根,所以会很累很累。痛苦凄凉,我不想给父母打电话。”哭天喊地,哭爹喊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心理反应。外国人也是这样,总是“天啊!”再加上外国人特有的肢体语言,整件事还挺吓人的。

相比之下,关于“地”的说法就没那么多了,但因为“天”是老大,我总是被迫在“天”后面露脸。没办法,谁让我们是老二呢。“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德载物。”地球一直以沉重的姿态承载着一切,其中就有最聪明最阴险的动物——人。比起上面的天,土地真的是立足于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人们也习惯于把地球比作他们的母亲。小时候老师教大家唱草。一个小同学问老师:“为什么地球母亲这么古怪?”老师问为什么古怪。同学说:“歌里不是说:‘江河山川养育了我,大地母亲拥抱了我的妹妹’吗?为什么地球母亲只拥抱她的妹妹而不拥抱我?”

有个寓言说有只鸡,(是家禽,别误会!)看到天上飞的小鸟无所事事,整天站在高高的树枝上欢快的唱歌,我很羡慕,也想自己去炫耀一下,说不定还能选超女呢!所以他挣扎着扑向最低的树,清了清嗓子,准备开始唱歌。一只容易摔倒的狐狸溜到树下,跳起来一口咬死了鸡。为什么是“容易堕落”的狐狸?因为狐狸的脚很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想要一无所有,就要达到足够高的境界。举个例子,在一个单位,普通员工偷懒很可能会受到惩罚,但是领导就不一样了,谁也管不了什么。地球如果有感情,当然不希望被万物践踏,但因为不够高,只好忍着。

在我试图逃跑的时候,我又遇到了。

清朝康熙年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天地玄黄”一直被写成“天地是黄原”,因为康熙帝的名字叫叶璇。雍正帝·胤禛登基后,为了避免隐姓埋名,还把“女穆解珍”写成了“女穆姐”。《钱文子》中还有很多字因忌讳而临时改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如果一个字被皇帝占了,别人就不会再想用了,凡是涉及皇帝忌讳的字都要改。比如康熙年间,中药材玄参改名圆山,广东玄山寺改名圆山寺,南京玄武湖改名武莺湖。

禁忌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中国特色的习俗。你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和长者的名字。遇有应避讳的字,不能读音,而要“改音”或“改字”,称为“读白”。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了避免她母亲的禁忌而使用了“敏”这个词。写忌语时,要按规定采用“虚字”、“缺笔”或“换字”的方法,称为“写白”。例如,在古代文献中,写的“秋”字有时被写成“正”。我们习惯说错别字是“白字”,来源于禁忌。

禁忌条款是什么时候规定的?有人说夏商开始,唯一的证据是夏后在《山海经》中开始写夏后,说明夏朝开始整顿这些无用的东西了。但在《尚书》中,夏商君主的名字是直白的。为什么?有人认为《山海经》之所以避讳开悟,是因为汉代人在抄写书籍时,避讳了刘启皇帝。一般人认为禁忌起源于周朝,但在周朝并不严格,只要避开国家、官员、山川、隐疾、牲畜、钱币即可。后来禁忌这个霸王条款被发扬光大。为了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突出自己的特殊地位,历代皇帝都积极推行,转移禁忌的重心,扩大禁忌的范围。

有人不服气:我用了一句话来妨碍你当皇帝。为什么不让用呢?我要用它。你能把我怎么样?你真的不相信有恶灵。在一个禁忌盛行的朝代,如果非要用禁忌语,那就是自讨苦吃。《唐律疏议》规定,主观故意直呼皇帝的名字,是“不敬”的十恶不赦之罪,即使是客观的或无意的违反,也要受到处罚。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和尚,造反了,所以大臣们都知道他极其厌恶“和尚贼”这个词,但是有一个是没有眼睛的。杭州大学教授徐一奎给皇帝写了一张祝贺表,用的是“天生圣人为天下之治”这句话。朱元璋看完,勃然大怒,说:“活着的和尚,和贼差不多。杀!”徐一奎就是这样被杀的。

也有人想利用禁忌来升官发财。乾隆年间,有个巡抚叫海澄。他偶然发现,江西举人王希厚出版的一本名为《子官》的书,写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的名字。如果他得到了宝藏,就赶紧上报给皇帝,以为皇帝一定会重赏我。于是,乾隆下令将王希厚及其后代斩首,然后“奖励”海成两件事:一是撤职,二是判死缓。真的是害人害己啊!估计海城肠子都悔青了。

还有一个著名的禁忌悲剧。唐代诗人李贺,七岁成名,志存高远。社会上普遍认为,李贺的成名就像一个老太太擤鼻涕——用手去抓。然而,当李贺去参加进士考试时,却被告知他没有资格参加考试。李贺不服,说我出生在洪妙,没有民事犯罪记录。为什么要说我没考上?我要告你招生腐败!考官和蔼地问他:“你妈妈叫什么名字?”李贺说:“你在乎吗?”考官赶紧说:“不好意思,我刚看完大话西游,问错问题了。我问的是你父亲的名字?”李贺说,“我爸姓李彪苏进。怎么了?”考官又问:“你这里要考什么?”李贺说:“你不用问,我考进士!””考官说:“你父亲的忌讳‘金’和进士的‘金’冲突。你还敢考。不治好你的不敬罪,就便宜你了。在这里干吗?“李贺从此仕途断绝,这让他非常绝望,27岁就抑郁而死。明眼人都会发现,这个禁忌太牵强了,肯定有人在搞鬼。稍后我们将揭开这个内幕。

古往今来,关于禁忌的故事越来越多,导致词语的变化也越来越多。改朝换代后虽然基本不用避讳前朝的禁忌,但是有些改了很多年的字很难改,所以就流传下来了。比如唐代,为了避讳李氏始祖,将“虎”改为“刃”;为了避免李世民的忌讳,六部之一的民政部被改为户部。在宋代,为了避免宋真宗和赵恒的禁忌,传说中的月亮中的“大娥”被改为“嫦娥”等等。每个朝代每个世代的皇帝都要随机应变,造成了很多混乱。

禁忌的习惯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消失。“文革”期间,京剧《巫虎山》里有句歌词:“抓滦平,抓胡彪,活捉野狼嚎叫。”这首歌词的原版是“活捉栾平,活捉胡彪,活捉一撮毛”。那时候“表”“毛”这两个字都不能随便说,更何况是用在反派身上,所以赶紧改了。如果晚改,后果可能相当严重。

谈到禁忌,李敖说:“不要说,不要说,说出来是不对的!禁忌这个习惯,想起来真的没什么意义,可以说是中国在世界上特有的一个坏习惯,一个自找麻烦的坏习惯。再来看看国外。外国和中国正好相反。洋鬼子认为尊重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敢提他的名字,而是提他。”

中国人忌讳的坏习惯的根源在哪里?论中国儒家伦理文明塑造的国民性。孔子提倡在适当的时候说谎。他自己写《春秋》也是本着“以尊者为耻,以圣人为耻,以亲者畏疾”的原则。其实禁忌是为了替别人遮羞,这是儒家道德观念的组成部分。其实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了看似刻板的儒家伦理道德中非常人性的一面,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错误。被人叫你的名字有什么丢人的?这是后代当权者别有用心地发扬禁忌的结果。慢慢地,人们逐渐把故意夸大或隐瞒真相视为禁忌范畴,导致信息的不公开和失真,进而导致诚信的缺失,而这正是儒家伦理道德所反对并努力改变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儒家提倡的禁忌对儒家伦理体系本身是有影响的。

1949,一个叫墨菲的工程师,美国空军的一个上尉,觉得他的一个同事运气不好,就取笑他说:“如果一件事很可能会搞砸,你做了,就会搞砸。”没想到,这个笑话很快就在美国传开了,传遍了全世界,而且这个笑话的含义也逐渐扩大,最后演变成了这样:“如果某件坏事是可能发生的,不管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损失。”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可以简单理解为十个字:你明明想避开,却又遇到了。相反,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大,如果在处理不太可能发生的问题时存在侥幸心理,就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没有一个文明和民族是完美的,遗憾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勇气正视遗憾并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和忌讳去“回避”。只有这样,我们的文明才能更加理性包容,我们的民族性格才能更加丰满健全。

从至高无上到庸俗不堪

在中国古代,黄色一直是皇权的代表色,象征着高贵。黄色为什么、什么时候开始被推上至高无上的宝座?

这要从中国的五行学说说起。从现有文献来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虽然用神话传说来解释一些不清楚的自然现象,但已经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建立了五行学说,是对世界构成的抽象解释。后来五行学说被阴阳家发展,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

根据阴阳学说,世界是由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属性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构成的。这五种物质对应的颜色是白、蓝、黑、红、黄。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属性——当然,有的是那个朝代的人自己决定的,有的是后人强加的。比如商朝属于金德,崇尚白色;周朝是火德,崇尚红色;西汉是地方美德,崇尚黄色;东汉是火德,崇尚红色;出千字文的南梁是木国,崇尚青色等等。

原始社会末期,黄色受到当时中国原部落首领的青睐。正如他自己的标题,这个领导人是黄帝。黄帝不姓黄,而姓姬,名轩辕。

纪轩辕同志看中黄色,是因为有一天,他看到“大蟑螂、大蟑螂”,即大蚯蚓、大蛴螬(俗称“啦啦啦啦”或“土狗”)的样子,于是说:“土性胜!”土黄,故认为是“土之德”(德即属性;瑞,吉祥的标志),所以我崇尚黄色。这可能是黄色正式推出的最早记录。虽然后来的很多朝代属性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对黄色推崇备至。

黄色有什么好?古人认为黄色是中和之美,其自然性在人间不易。“黄承天之德最美,故尊色也重”,充分体现了以耕地资源为主的先民对土地的热爱、依赖和崇拜。皇权在中央的观念也是皇帝爱上黄色的一个原因。《春秋传》中说“天子之国有泰社,东有青色,南有红色,西有白色,北有黑色,中有黄色”。还有一种说法是帝王认为自己是天上的太阳,太阳是黄色的,所以黄色是帝王色。

根据文献记载,隋朝以前,黄色不是皇家颜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五行学说已经发展得比较好了,于是用他手下的一群烂参谋,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