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常见症状有哪些?肛瘘手术前有哪些注意事项?
1,肛瘘的相关情况
1.肛瘘的症状有哪些?
(1)膨胀
当疼痛的瘘管通畅无炎症时,一般无疼痛,仅肛门有轻微肿胀,行走时可加重。若外口闭合,脓积聚于瘘口,或粪便进入瘘口,则疼痛加重或排便时疼痛加重,而盲内瘘则常感直肠下段及肛门灼痛不适,排便时疼痛加重。
(2)排脓
流脓是肛瘘的主要症状。一般来说,新生成的瘘管排脓较多,脓液粘稠、发黄、有臭味;长时间瘘口排脓比较少,或有时无,稀如水;如果脓量增加,就说明产生了新的瘘管。
(3)便秘
硬结或疤痕是由于瘘管壁和瘘管反复受到刺激,使纤维组织增生,在瘘管壁和瘘管上形成坚韧的结缔组织。常表现为瘘口周围皮肤变色,表皮脱落,凹陷变形,触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门。
(4)全身症状
大部分没有全身症状。当肛瘘侵犯面积较大或分支较多时,反复炎症和感染会导致消瘦、贫血、便秘、排便困难等全身症状。
(5)瘙痒
肛门皮肤受到脓液等分泌物的刺激,脓液不断刺激肛周皮肤,经常感觉皮肤瘙痒。肛周潮湿不适,皮肤变色,表皮脱落,纤维组织增生增厚,有时出现湿疹。
2.诱发肛瘘发病的因素
肛周脓肿:主要是由于脏的感觉和粪便滞留在肛隐窝,引起肛门腺炎和肛周脓肿,是肛瘘的主要原因。
肛肠损伤:外伤、来自消化道的滑性异物、金属、肛面、肛门镜损伤肛肠,细菌可侵入伤口引起肛周脓肿。
瘘管常从肛门括约肌间通过,因为括约肌常不断收缩和舒张,紧贴瘘管。影响脓的排出。容易蓄脓感染,难以愈合。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裂后,脓液排出,脓肿腔逐渐缩小,外部破裂口和创口也缩小,腔壁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硬管道壁,不能自然闭合。
肛门静脉回流不畅,局部充血,组织营养不良,影响愈合。
结核、放线菌等感染引起的脓肿,克罗恩病等疾病难以自愈,形成特殊的肛瘘。
3.肛瘘能治好吗?
肛瘘的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多位于肛周皮肤处。肛瘘很难一次治愈且永不复发,治疗过程很漫长,主要是饮食不规律。到目前为止,治疗肛瘘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手术治疗。
肛瘘这个病还是可以治好的。肛瘘患者可根据其病因、是否有病变或病变程度进行分类,分为单纯性肛瘘、复杂性肛瘘和马蹄形肛瘘。对于肛瘘患者来说,一旦发现或确诊患有此病,大多无法自愈,需要药物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切开或切断肛瘘,一般手术即可治愈。
2.肛瘘手术前的注意事项
1,建立正常的饮食习惯,因为肛瘘的发生与湿热有关,对于油腻饮食,可以是内生湿热,不宜多吃。应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如绿豆、萝卜、冬瓜等新鲜蔬菜和水果。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大便干燥,损伤肛管皮肤,引起感染。每天排便后坐浴保持肛门清洁,对预防感染有积极作用。保持肛门清洁,养成每天早晚排便后冲洗该部位或冲洗肛门的习惯,保持肛门清洁。
3、肛瘘的分泌物时间长了,内衣要勤换,勤洗,多晒,还可以用肛带保护肛门,以免过分污染内衣。肛带也要勤换,患处不要积存脓液和分泌物。
4.当肛门潮湿不适时,注意肛门的清洁是极其重要的。经常用温水清洗肛门,至少每晚一次。一般可以用温盐水或者明矾水洗。
5.肛瘘发炎化脓时,如果外口堵塞,可用消毒过的针穿刺外口排脓,既可减轻疼痛,又可防止脓液扩散到其他部位。
3.肛瘘术后后遗症
1.肛门潮湿或漏出少量稀便:由于手术疤痕过大导致肛门闭合不严密,患者往往属于疤痕体质。随着时间的推移,疤痕可以逐渐变软,后遗症可以消失。只是这个时间有长有短,因人而异。比如糖尿病患者,时间会更长。
2、肛门直肠狭窄:由于瘘管复杂,造成大面积瘢痕挛缩。如何管理要看具体情况。
3.肛门失禁:临床上肛瘘手术后出现完全性肛门失禁的情况比较少见,需要进行修复手术;常见的是不完全肛门失禁和肛门感觉性失禁,只能用老式的方法和加强肛门功能锻炼来治疗。
4.婴儿肛瘘的治疗
1.非手术疗法:
病变范围小于2×2cm,脓肿部位红肿,或瘘道病程短(小于6个月)。中药清热、消肿、解毒,同时药汁局部清洗,外用黄金膏。
2.切口和引流:
脓液成熟时,脓液从脓肿最高处或明显起伏处的放射状切口排出,然后放置引流条数天。
有研究表明,儿童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切开引流后的痊愈率为65%。
3.手术治疗:
一次性切开: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或有明显内口的肛周脓肿。
切开挂线法:病程长(6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后感染难以控制,切开引流后复发。
挂线法:用于复杂性肛瘘和较大的肛周脓肿。
在小儿肛瘘(肛周脓肿)具有自愈性的前提下,初期局部淋浴和中药外敷可促进炎症消散,化脓后简单切开引流即可。
婴儿组织发育不成熟,过早采用根治性手术,增加了对肛周组织的损伤,导致肛门局部缺损、畸形,甚至出现溢便、大便失禁等并发症。单纯切开引流的手术范围小,只需切开脓肿腔排脓,不需要切除感染的肛腺,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