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能走多远?-关于抗疟疾记录的评论
中医能走多远?——作为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这次看了抗疟记录,感触颇深。无论是我熟悉的在天目山药用植物学实践中采集的青蒿标本,还是中医药在世界上的发展,都值得我深思。而电影或者历史事件本身给我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震撼。20世纪60年代,疟疾肆虐,疟原虫对王牌抗疟药氯喹产生抗药性,恶性疟疾成为世界性棘手问题。黄花蒿是菊科草本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青蒿素的结构式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植物化学物质,也是我国唯一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按照合成药物研究标准研制的中药。青蒿素抗疟药的发现是继奎宁之后,全球抗疟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是国家多部门、多学科合作在科研计划组织下取得的重要成果,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宝库的成功范例。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国早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青蒿素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才刚刚研发成功,其核心技术向国内外公开。青蒿素虽然研发成功,但毕竟只是初级产品,离现代药物的标准还很远。国外各大药企根据青蒿素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投入巨资对青蒿素进行深入研究,迅速占领国际抗疟药市场。但谁也不能否认,青蒿素的成功是人类医疗史上的里程碑。没有“523”项目的系统工程,世界抗疟药很可能在含氮杂环化合物中摸索。青蒿素的成功无疑鼓舞了许多中医药研究者,开拓了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道路。中药也可以有明确的有效成分,明确的化学配方和提取方法。证明中药不仅仅是复方,在中国是人才信赖的,单一的化学成分也能进入国际人的生活。青蒿素的取得是一个里程碑,是中国全体医学工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后人高举的一面旗帜。青蒿素之后呢?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思考为什么青蒿素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虽然中国在青蒿素研究上打了一场漂亮仗,在国际科研上遥遥领先,但在国际市场上却败下阵来,尴尬地变成了外国药企的原料产地。由于经济等原因,该科研成果仅在国内申请了专利,而国外专利卖给了诺华公司。诺华注册了大量的国际专利申请和新药。中国药企只能充当原料生产商,制剂最终由诺华在中国的工厂生产。中国医药工业仍然没有实现自己的创新药物在国际市场上赚大钱的梦想,仍然获得微薄的原料加工费。国际组织对中国制药厂的几次检查都没有通过,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句“你不知道这两个烧杯哪个用哪个干净”和中医不断寻求国际认可的场景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中医是药吗?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能走多远?曾经听过一个关于中医在英国市场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的讲座。讲座中提到,中药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还是在西方主流市场。中医在中国还没有获得一个“名字”,只是作为一种保健食品或替代疗法出现,而不是真正的药物。在国际市场上,中成药只占产值的3%~5%,而且大部分在低端市场。近年来,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前景趋于乐观。目前,一些国家将中医药纳入传统医学或植物医学进行管理,在制定标准和管理政策方面对中国持开放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