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栋的主要贡献

张廷栋教授最重要的贡献是创新性地研究了白血病的砷(三氧化二砷)疗法。

砷的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以砒霜治病,以毒攻毒,中医有着悠久的传统,西方也一直在使用。北宋的《开宝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砷的药性。三氧化二砷在19世纪和30年代在西方也被用于治疗白血病,但没有被普遍接受。

1971,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师韩太云下乡就医,发现东北林甸县某公社卫生院的一位民间中医可以治愈癌症,让结直肠癌、肝癌、食道癌患者起死回生。具体方法是用砒霜、轻粉、蟾酥等中药治疗。后来省卫生厅派出了以张廷栋为首的调查组进行调查,张廷栋和韩泰云从1972开始合作进一步研究。他们首先分析了砒霜、轻粉、蟾酥的毒副作用,对这三种中药进行了临床对比,做了一定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确定了治疗剂量,并对砒霜、轻粉、蟾酥进行了筛选,最终确认真正有效的成分是砒霜。

长期以来,张廷栋在国内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在国际学术界甚至默默无闻。北京大学教授饶毅认为,原因“可能与他的工作领域有关,也与他缺乏英文论文、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有关。”。不能完全排除他没有充分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的可能性。”张廷栋对此表示赞同。他说:“我就是想通过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想着一定要拿出真东西来。"

张廷栋和屠呦呦一样,都是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经历、没有院士头衔的“三无”教授。而由他开创的白血病砷治疗,不仅给全世界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其进一步研究也有望对其他癌症的治疗产生积极作用。

继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以青蒿素疗法治疗疟疾、张廷栋砒霜疗法治疗白血病、王学昌圆弧刃针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王恶性肿瘤诱导分化疗法、盛智勇烧伤病程规律与新疗法、石的剪接结构与机理、的针刺镇痛原理、吴的肝外科新理论与疗法等打开诺奖闸门后,,被认为是中国大陆继屠呦呦之后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