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始了解应用?
应用方法-概述
这种方法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应用方法就已经出现。例如,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胆经等药物外敷治疗“痔疮”的记载;《内经》也有“白酒桂花抹风中血”的记载。晋唐以后,随着针灸的迅速发展,一些医生将外敷与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相结合,创造了穴位敷贴,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到了明清时期,穴位敷贴法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清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有许多穴位敷贴疗法,其中吴茱萸仍被用于治疗口唇和舌上的疮。卿?吴尚贤广泛收集整理了前人的外治法经验,并以《李龙骈文》收录了近200个外用方剂,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等几十个病证。20世纪50年代以后,应用方法迅速发展,医务工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用芒硝、大蒜、大黄外敷阿是穴治疗阑尾炎或炎性包块;将蓖麻籽捣碎,敷于头顶百会穴,治疗子宫脱垂、脱肛。同时,研究人员不断探索穴位贴敷的治疗机理,使其更加完善。
应用方法-操作方法
1.根据具体病情选择药物,将药物研末,用醋或酒、菊花汁、金银花露、葱、姜、韭菜、蒜等汁或鸡蛋清、油调成糊状备用。
2.按照“上病取之,下病取之,中病取之”的原则,根据经络行走方向选择穴位,然后进行用药。
应用指示
首先,感冒
1.椒香祛风膏(中医外治法集锦)花椒15g,丁香9g,葱白。将前两味药研成粉末,加入葱白,捣成糊状,取适量敷于大椎穴,用胶布固定;另取药膏涂于双劳宫穴,双掌并拢于大腿内侧,夹住,屈膝侧卧,盖被子取汗,早晚1次,每次45 ~ 60分钟,连用2 ~ 3天或直至痊愈。功能发散和感冒。主治:感冒、普通感冒。
2.地龙饼(《中医外治法纲要》)含鲜地龙10条,糖、面粉适量。将蚯蚓放入碗中,撒上白糖,过一会儿就死了。将地龙制成面粉、糊状,制成2个直径3厘米的药饼,分别贴于囟门、神阙穴。每次坚持4 ~ 6小时,每天2次,坚持2 ~ 3天。清热解毒的功能。主治:风热感冒。
二、支气管哮喘
1.消痔膏冬病夏治(新医学杂志1978;(5): 28)炒白芥子21g,延胡索21g,甘遂12g,阿莎丽12g。* * *研成细粉,放入塑料袋中备用。我每次用L/3粉,加姜汁调成糊状,铺在6张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敷在舒菲、心俞、舒歌等穴位上,用胶布固定,一般4-6小时。如果贴后局部有灼热感或疼痛,可以提前去除。如果是温热、舒服或者微痒,可以贴几个小时,等药干了再揭下来。夏季1次贴10天,即第一伏、第二伏、第三伏分别贴1次,* * *贴3年。理气化痰平喘。指示哮喘,可用于发作期和缓解期。
2.桑杏秦时膏(经验方)桑白皮10g,杏仁10g,石膏30g,黄芩10g。* * *为细粉,过筛,用凉开水调和,制成8个直径2.5厘米的药饼,分别敷于盖华、钟山、舒歌、舒菲穴,捆绑固定,每次敷4-5小时,每日1次,连续敷1天。具有宣肺清热的功效。适应症为热性哮喘。
第三,胸痛
桃仁栀子膏(中级医学杂志1981;(4): 19)桃仁、栀子各12g,炼蜜30g。将上述两味药研末,加炼蜜调成糊状,涂于心前区,面积约7×15cm,再用纱布覆盖。第一次使用时,每3天更换1次。两次后第7天改1次,6次为1个疗程。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能。主治:胸痹属于心血瘀阻。
第四,自汗
连寒散(穴位贴敷疗法)含有等份的五倍子和郁金,以及适量的蜂蜜。将上述两种药物混合研成细末,加蜂蜜调成糊状,疮疡、肋软骨炎、寻常疣、带状疱疹、妊娠呕吐、宫颈糜烂、小儿疳积、小儿脐病、唇疱疹,取适量糊状。
动词 (verb的缩写)宫颈糜烂
治糜灵(吉林中医1982;儿茶、苦参、黄柏各25克,枯矾20克,冰片5克。* * *研成细粉,用香油调成糊状,用带线的棉球敷患处,3天1次,10次,1次。祛湿杀虫的功能。适应症:各种类型的宫颈糜烂。
六、小儿疳积
1.山治散(中药贴敷疗法):桃仁、杏仁、生栀子等份,晒干研成粉末,加少许冰片、樟脑,备用。1.5 ~ 20g药粉用蛋清调成糊状,干湿皆宜,然后敷于双侧内关穴,再用纱布包扎。不能太紧,24小时后取下,1次,持续2 ~ 3天。清热消食。主治小儿营养不良。
2.消食散(中药贴敷疗法)含生栀子30个,杏仁9g,白胡椒6g,鸡蛋1个,洋葱7个(去黄),面粉1勺,丁香30个。研成细粉,用高粱酒烧,蛋清调匀,以荷叶为托,敷在脚上。健脾消食。主治小儿营养不良。
3.菲儿膏(中医外治系列):黄花、茯苓、白术、炙甘草、厚朴、槟榔、山楂、神曲、陈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药、莪术、使君子、川楝子、胡黄连、防风各150健脾消积。主治:虚有积滞,肿毒泄泻。
七、儿童脐呼吸
1.金膏(医宗金镜)15克大黄、黄柏、姜黄、白芷,5克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20克天花粉,* * *研成细粉,搅拌均匀得金粉,再与凡士林8/10混合。服药前先用75%酒精擦拭疮周皮肤,再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渗出物,将金膏涂于患处。一天换药1次,5次就是1个疗程。功能清热利湿,消肿止痛。适应症:脐部溃疡。
2.头发枯矾膏(“中医贴脐疗法”)头发1组(烧炭),枯矾适量,蜂蜜适量。先将前两味药混合研磨成细粉,过筛后用蜂蜜调成糊状备用。使用时,取适量药膏,铺在纱布棉垫上,将药膏贴在患者的脐突上,用硬板轻轻压在脐下,再用纱布扎牢。祛湿止痒的功能。适应症:脐突。
八、唇疱疹
卢氏萨尔消炎膏(中医杂志1989;(2): 32)盐砂、川军、白川、黄芩、东单、雄黄、石膏。使用适量的药物,
最后,凡士林被用作膏药,涂在疮面上。每天两次,直到肿胀和疼痛消失。清热消肿的作用。适应症:唇上的疮、红肿和疼痛。
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1.选择好的适应症。
2.用药时,让病人采取正确的姿势,固定药物。
3.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决定去留。
4.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或病情,确定用药剂量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