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词赏析

这首诗题目是《齐宫词》,但也讴歌了齐梁。这首诗从一个横截面来描述和分析六朝亡国的过程,把讨论不着痕迹地融入叙事之中。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魅力。

首先,前两句“永寿兵夜来,金莲无抄庭”,写的是南齐亡国的史实。以前,齐国废除了皇帝的奢靡生活,然后梁武帝领兵进城,很快齐国就废了。实际上,这些事件耗时较长,但诗人开门见山,截取横断面,从兵临国亡之夜开始写起,不露痕迹地将“永生”、“金瓶梅”等事件融于其中,既简洁紧凑地阐释了南齐的陷落,又刻画了弃帝生前不知所措、纵情享乐的放荡木僵。由此可以看出南齐亡国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教训。

这种集中概括的写法,颇像是一部将场景限定在某个时空,构成戏剧冲突尖锐的场景,透过幕前解释幕后的戏剧作品。“汉德殿”到“永寿殿”的变化,“夜开宫门”的变化也集中而强烈地反映了生活的需要。废帝国之死被“莲花无抄庭”这支暗示性的吟诵之笔轻轻带出。“不回复”这个词看似讽刺,实则抒情。

最后两句“凉台阁关叶三,游子枫摇九铃”,被翻译成凉台阁关。梁太师,也就是不久前以的荒淫享乐废除了齐国皇宫,但皇宫易手了。《三夜唱》与《夜不悔》遥相呼应,《游子》与《不回复》遥相呼应。在同一个地方,同一时间,不同的角色上演了同一个故事。诗人没有对凉台宋管进行正面描写,更没有诉诸于平淡的叙事讨论,而是抓住“九铃”这件小事进行巧妙的暗示。齐飞皇帝曾经剥下庄妍庙的玉九铃来装饰潘妃宫,这只是他放荡生活中的一个插曲,但却相当典型。诗人刻意让九铃出现在“梁台阁关三八”之时,不仅贯穿了齐梁,而且起到了丰富的暗示作用。静静的撑着噪音,暗示着凉台宋管的噪音。“风摇九铃”之声,出自诗人误指“凉台宋馆”,实写宋馆谢胜之后的寂静中,微妙地暗示着最近的喧嚣。因为在嘈杂的歌管里听不到钟声。

《九连环》是齐国皇帝奢侈荒淫行为的突出表现。这件齐国灭亡的遗物出现在梁宫的音乐中,暗示着梁宫的新主人继承了齐国灭亡的旧衣钵。“油子”一词就点出了这个意思。诗人用一个已经关闭的舞台来衬托一个正在上演的舞台,暗示着梁台不可避免的倒塌。《九连环》不仅见证了齐飞皇帝的放荡生活,也见证了他的亡国和灭亡。酒子钟,与荒淫和亡国联系在一起,是新王朝的不祥之兆。既然宋管不变,“永生兵夜来”的场景和“金瓶梅不抄中庭”的结局必然会重演。这说明这首诗构思新颖巧妙,表达含蓄含蓄,暗示手法很成功。

从全诗来看,作者的细微意图似乎不止于此。如果只是以史为鉴,给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一个放荡亡国的历史教训,那么把所有的事情都写在一起就可以达到目的,不必同时写齐梁。作者用同一个齐国皇宫来演齐梁两朝统治者恣意放荡的闹剧,尤其是《九连环》集中揭露梁泰新主人故伎重演,无视历史教训。其真实意图似乎通过“亡国、君败相继”的历史现象,表现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由此所揭示的规律,正是杜牧在《阿房宫赋》结尾所说的:“秦人不能不为己哀,后人为之哀,而不为之学,也使后人又为之哀。”李商隐并不明白他艺术形象里说的是什么,杜牧只是代为表达。前人的声音难免被后人忽视,重蹈覆辙。这是李商隐含蓄揭示的历史趋势和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表面上全诗没有讨论,但实际上到处都在讨论,但诗人的讨论已经完全融进了诗的叙事和哀叹之中,所以讨论显得不着痕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首诗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