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要不要陪着?

01

最近看了一个新闻,有点感叹。

据悉,湖北汉阳的陈女士从去年夏天开始,给儿子龙龙上了包括围棋、架子鼓、英语、速算等多门培训班。

这孩子不负众望,表现出多才多艺。

然而去年6月5438+065438+10月,龙龙的速算老师发现孩子上课时肚子一直在动,好像在跳肚皮舞。

陈女士批评孩子调皮。

但接下来,情况就不好了:孩子一上课就“生病”了——肚子不受控制地打滚。

5438年6月+今年10月,5岁的龙龙被确诊为抽动症。

2月初,陈女士带着孩子来到市中医院。主治医师说是“情绪性疾病”。她没有开药,而是开了一个“心理处方”——停止孩子所有的培训班,多带孩子去公园玩。

近日,陈女士带着龙龙复诊,孩子的症状缓解了不少,但仍需中药调理治疗。

母亲后悔向记者提起这件事。

上个兴趣班你心理有问题吗?这并非孤例。

有一次,家长给孩子报了14兴趣班,孩子连续上课,情绪很不对。最后,他们被带去看心理医生。“两岁半孩子上‘优秀班’压力太大,患上斑秃”的新闻也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有多少焦虑的家长花钱又费事,却把孩子逼到这样的田地?

现在的父母,绝大多数都被一团焦虑的空气包围着,他们渴望爱孩子,渴望养育孩子: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在教育上全力以赴地培养孩子。

曾经有一份《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指出,约87%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一定程度的压力和焦虑是有积极意义和必要的。但当我们的焦虑已经过度且频繁,并通过日常言行不自觉地传递给幼儿时,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孩子所能承受和缓解的压力绝对不是成年人可比的,心理反应也大相径庭。

当父母累成狗的时候,宝宝也够累的了,育儿过程变成了一场极其累人的战争,幸福似乎来之不易。

“每一个在教育上焦虑的母亲,都有可能教出一个焦虑的孩子,而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适当的修复,在他成为父母后,依然会给后代带来焦虑。现在很多父母的焦虑都有‘家族遗传史’。如果父母仍然不注意改变自己,他们很可能会继续“继承”他们的焦虑。”心理咨询师叶斌说。

02

在育儿的路上,如果父母继续困在“高饱和度”的焦虑心态中,会养育出怎样的宝宝?

孩子们容易焦虑和紧张。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

儿童青少年易焦虑的人格特质更多的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或者有些是通过心理模仿等途径无意中从父母的人格中习得的焦虑行为和情绪。

表姐是一个很有良心的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很用心,但是不耐烦。这两周开学季,表姐在微信上跟我感叹:“我太着急了,孩子也偏心。”

原来,在表姐的影响下,她10岁的“尖子生”女儿也比较焦虑,做事雷厉风行。一旦考得不好,她就会发脾气,生闷气,有时考试前后会像大人一样失眠。

每天晚上上学前,孩子都要穿全套校服袜子上床睡觉,连头发都要扎起来——一副紧张的样子,说明天不用穿衣梳头,比别人多赢得一点读课文的时间!表姐说不舒服,睡眠质量不好,女儿不听。

受父母焦虑情绪的影响,孩子很可能成为父母的“复制品”:容易紧张,遇事难以冷静和镇定,情绪波动的概率会比其他孩子高,心理素质上不去。

这样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往往情绪控制能力很差。

缺乏自信,抗挫折能力低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父母,不要把焦虑转移给孩子》一文中提到一个令人痛心的真实案例:

一对高知父母为孩子设计了一条“完美”的发展路线。孩子小的时候不坏,但是越大问题越多。

高考第一年没考上重点大学,第二年按照父母要求重考。

成绩公布的前一天,孩子因为担心考不上父母要求的重点大学,跳楼自杀了!可惜他的分数超过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

与其说是自杀,不如说是父母的过度焦虑害死了他。

焦虑型父母非常关心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很高,习惯于“挑刺”,指指点点,甚至批评孩子;一旦孩子表现不好,就会忍不住责备甚至打骂孩子。

心理学家说,焦虑程度高的父母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背负着父母太多的期望,心理压力大,患得患失,缺乏自信,害怕失败,缺乏求索精神,抗挫折能力弱。

考虑太周到,以至于孩子的成长受到限制

这种父母过于关心孩子的成长,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把自己活成了“割草机父母”、“无人机父母”,希望扫除一切障碍,为孩子铺路,全方位地为孩子操心,甚至忽视孩子的想法,不信任孩子,干涉孩子的爱好和选择。

但是,过于体贴的“关心”是一种变相的强势“控制”,会拖慢孩子“独立”的步伐,剥夺他体验生活的权利,让他把一切都想当然,很可能成长为一个自理能力差、丧失自我,甚至忘恩负义的人。

《超级育儿老师》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位母亲:

她在冰箱里放了很多药物和营养品。孩子醒了不下床,会给孩子吃保健药物:修复肠黏膜的药丸,益生菌之类的。就连平时吃的都是很精细的食物,要折腾很久。

这位勤劳的母亲流着泪说:“我都快得强迫症了,因为我太害怕孩子生病了!”"

网友们纷纷留言:我心疼这个焦急的妈妈,更心疼那个百般呵护的宝宝!

影响亲子关系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 * *效应”,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 *关系”:

父母和孩子在早晚潜移默化中互相影响。父母焦虑孩子深受影响,有的压抑自己迎合父母;有的人反抗,而且是偷偷摸摸的反抗父母?父母好心疼——这样的关系怎么可能有双方的良好沟通和良性发展?

国际二级心理咨询师朱从杰在工作中发现,焦虑的父母更容易因为琐事对孩子发火,有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或不理孩子进行“冷暴力”,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不懂得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03

父母,谁没焦虑过,抑郁过,烦恼过?我们如何面对那种不安分的“焦虑”,尽可能好地管理负面情绪,从中找到合理的平衡点,用心教好孩子?

正视焦虑,适度调整心态,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

尽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放松和缓解压力,或者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活动和运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焦虑,还可以增进亲子沟通。

只有心情平静了,才能教好宝宝。

认真遵循孩子身心成长规律来养育孩子,对“超前教育”和“过度养育”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前(0-2岁)、操作阶段(2-7岁)、具体操作阶段(7-11岁)、正式操作阶段(11岁后)。

就像种花一样,孩子也有自己的成长“花钟”。焦急地仓促行事是不明智的。我们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材施教,因时制宜,让孩子这棵幼小的植物一天天茁壮成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减少对“成绩”的执念,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不要太执着于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

不要盯着Ta的作业,一个字一个题错了就大声批评,一次考试不及格就没完没了地唠叨。

而是先静下心来接纳孩子,和Ta一起面对困惑,研究错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帮助Ta,鼓励Ta,让他获得自信和自觉的能量。

当你不再用放大镜看孩子的错误,而是用望远镜的长远视角看Ta的每一个小进步——多倾听孩子的声音,关心孩子的情绪感受,你会发现,孩子的脚步会比你想象的更稳,更远。

家长要尽量避免“比较孩子”。

不能盲目从众,把“别人家孩子”的标准套在孩子头上,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探索和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发掘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帮助你更好的教育孩子。

中国著名女作家尤进说:“孩子是大自然中快乐生长的一棵树。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施肥,偶尔抓昆虫。”

让我们减去焦虑,给孩子一个淡定的微笑,一个豁达的期待,让Ta成长起来,成为一个更好更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