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药材”的概念能否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然而,中国中草药的现状是,中草药的保护和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土地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一些野生中药材资源流失和枯竭,中药材供应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中药材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滥用较为普遍,导致中药材质量下降,影响中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损害中药材声誉。此外,中药材生产经营比较粗放,供需信息交流不畅,价格波动过大,也阻碍了中药材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此前提下,各地政府争相出台密集的政策法规,岭南八味、浙八味、新泛五味、齐六味等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道地药材的概念
所谓道地药材,也称正宗药材,是优质纯药材的专用名词,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丰富、加工精美、疗效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药材。
它包括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不同地方生产的同种药材,如人参、地黄、杜仲、当归等,质量有明显差异。,而且不同产地的功效差别很大。一个地方生产的药材往往被称为“道地药材”,其他地方生产的则被称为“非道地药材”;
第二种是同一种药材在国内外都有分布,但在中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有独特疗效;
第三,源于其他国家的药物传入中国,发展成为常用中药。这些药物已在我国部分地区或地区成功引种,如红花、木香等。
四是指加工形成的毒品,其“正宗”之处主要指工艺精湛;
其次是指某些正品药的替代品,与“正品”正品药相比,属于“非正品”药材。
传统正宗医学是什么?
道地药材主要是指部分地区栽培生产的优质药材,包括优质野生药材。原产地被誉为地产区。“道”是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比如唐代全国分为官南路、河东路等10多条道路。正宗最初是指当地特产,后来演变成“货真价实、优质可靠”的代名词。道地药材的优良品质,主要得益于这些地区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长期的优良栽培和培育形成了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独特的加工方法形成了优美的商品性状。这些商品性状往往是鉴别道地药材的方法之一。
传统上可以分为15正宗产区。
其实不难看出,传统道地药材有200多种,其产量和产值占80%以上。
我们需要保护中药材的正宗产地吗?
浙江的道地药材很多,但以“浙八味”最为著名。“浙八味”实际上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元胡、玄参、麦冬、郁金这八味中草药,因其品质好、适用范围广、疗效好而被历代医家推崇。但现在浙江除了浙贝母,其他品种的产量都远不及其他引种地区。
相关媒体称,现代科技进一步证实了“真”是客观存在的。如南谯区出产的滁菊,黄酮含量比其他菊花高出32% ~ 61%。安康产淫羊藿的淫羊藿苷含量为3%,而旬阳产淫羊藿的淫羊藿苷含量仅为0.14%。在判断道地药材的好坏上,很多传统经验也是合理的。药材的某些特征,如人参的体、大小、皮、脉、须、斑,可能是与药效基因连锁的遗传标记,也可能是与特殊环境相关的标记。
“好药材,好药”。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开药,非道地药材不卖药”之说。"三月的艾草和四月的艾草将在五月作为柴火收割."这句老话形象的说明了中药材适时采收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科学生产对中药材质量的基础作用。“正宗”药材是中医的精髓。有些老中医喜欢在处方笺上的药名前标注川、云、广的产地,以示对正宗药材的信任。
道地中药材产区的开发和保护能否抑制中药材的盲目开发和种植,提高其质量?
从国家中药资源中心获悉,首个道地中药认证标准(标准)正在起草中,预计2018年底前完成。如果,如果这一切只是为了完成认证,那么对于我国广大的中药材种植者、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来说,又能得到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呢?
就国内中药材保障体系而言,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据道地中药材的内在品质和差异进行追溯。比如近几年,副产区的药材到正宗产区销售,比如河北山药到河南武陟,新疆枸杞到宁夏中宁等,都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广大道地药材产区自降身价、盲目引种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浙江的川麦冬、四川“亚连”产区的重庆石柱黄连等引种。如果真的分不清区别,那给个“道地药材”的牌子有什么意义?
国家应出台政策,加大对道地药材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应尽快改变中成药只低价中标的不合理局面。对于使用道地药材的厂家,要给他们合理的涨价空间,比如万喜的六味地黄丸,否则只能纸上谈兵。要利用线上平台和流通标准,建立产销快速对接。让消费者清楚的知道什么是优质原料,哪个厂家用的。知道并使用好药,最终会倒逼正宗药材“订单农业”的实现——这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市场化方法,也是最终必须走的路。
所以什么味的不重要,深入田间地头,把中药材的质量做好才是最重要的。老百姓吃到优质安全的中药材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