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国际营销策略研究
年底,中国已成为日韩中药材基地,英国再次对中药材进行打击。由于英国严格执行欧盟法规,在英国销售的200多种中成药没有一种成功注册,这意味着2014年4月30日之后,目前在英国市场上的中成药库存将全部下架。此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海外市场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报告称,对美国、英国等7个国家产自中国的中药材进行抽样检测,发现样品中含有多种农药残留,同仁堂、云南白药、胡庆余堂、天士力等9个中药材品牌接连中枪。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中药企业并没有对海外市场做出有效的回应,以缓解海外市场对中药的信任危机。这个变了,那个也变了。与此同时,国内中药企业在海外市场遇到阻碍,而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却从中国大量进口中药原料,加工成中成药,获利丰厚。目前业内公认的是,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外企业直接垄断了中成药国际市场的90%左右。中国成为日韩中药材基地?在世界中药市场上,日本和韩国的份额高达80%~90%,日本中药制剂75%的原料从中国进口。国内中药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呼吁“中药国际化”,或者正在向“中药国际化”演变。据了解,目前全球中成药市场年销售额达300多亿美元,而在全球中草药资源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中国仅占5%的市场份额。近期召开的全国医药外贸工作会议透露,目前,我国中药产业年规模已达4654.38+00多亿元,但2065.438+02年中药产品出口仅为24.99亿美元。其中,中药材及饮片出口8.58亿美元,中成药出口仅2.65亿美元,提取物出口654.38+065.438+064万美元。中成药国际出口仍面临困难,再次出现300万美元的逆差。在世界中药市场上,日本和韩国占80%~90%,日本中药制剂75%的原料从中国进口。这些国家从中国进口未加工的中药原料,然后提炼,制成符合国际标准的药片和胶囊。鉴于中药材的国际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中成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的安国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都会举办中国国际药材节。负责搭建展示平台的徐先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预计到2015年,安国中药材出口将达到5000万美元,其中80%销往日本、韩国等国的药企。据统计,目前日本是除中国以外最大的中药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日本有200多家韩方药厂,中国处方药年销售额高达15%,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约有148种。目前,日本中药年总产值已超过6543.8+000亿日元,在国际市场的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贸易中,日本产品占有较大份额。一位长期关注中药海外市场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日本最大的中药制药企业津村制药是中成药国际化的最大竞争对手。这家公司在2001成立了上海金村制药有限公司,2005年在美国大规模FDA申请。无论在日本国内市场还是美国市场,金村都建立了极其稳固的市场地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也很强劲。目前,中医占韩国全国医疗支出的15%,仅次于中国。相对于中药讲究原料栽培,对原料有标准化加工和严格的标准,包装和宣传都很到位。同档次参展产品单价是国内的25倍。西化还是固守传统?业内对于效仿日韩,固守传统还是有争议的。对于金村药业,国内中药企业并不陌生。方药中大约80%的草药需要从中国进口。金村药业在全国建立了70多个GAP药材种植基地。在基础研究方面,金村药业在剂型的药理、毒理、成分分析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金村药业在全面继承中医精髓后,又将其与西医科学融合。反观国内中药企业,首先在中药基地来源方面,远不如金村药业的布局。同仁堂十几年前就布局了药材种植基地。目前,同仁堂在全国拥有8个GAP基地,是全国最大的中药企业,但与金村药业的70多个基地相比,可谓悬殊。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关颖彤对本报记者表示,我国中药行业必须完善质量标准和安全准入制度,这可能是解决药材安全问题的途径之一,而加大GAP建设是源头的重中之重。在海外试水的路上,中国药企并没有津村制药走得那么顺利。20多年来,很多知名中药企业都曾尝试海外,投入海外市场的巨额资本,大多在起步阶段就失败了。三九集团、同仁堂等人杰地灵的中药出口也仅限于华人社区。但近年来,国内部分中药企业在突破海外市场准入门槛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目前,我国已有复方丹参滴丸、血脂康等10种中药处方药正式向FDA申请检测认证。其中7个已经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另外3个正在开始一期临床试验。165438+10月初,扶正化瘀片在美国顺利完成二期临床试验,这也让国内中药企业备受鼓舞。但业界对效仿日韩、固守传统仍有争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药部副主任于志斌不同意中药出口海外市场占5%的份额。他说,中药包括中药饮片、中药材、中成药等产品,各国计算口径不同。国际上没有统一的官方数据。对于中医药的国际化,于志斌认为中国应该根据中医药文化来制定标准,而不是完全照搬西医。对于天士力、扶正化瘀片等突破美国FDA,他表示钦佩但并不支持所有企业都这样做。"显然,过高的临床费用会阻碍中医药的国际化."于志斌说,中医被中国人服用了几千年,有着来之不易的临床经验。目前,中医药国际化的难度主要在于海外对中医药文化的不了解。未来中医要走西医入华的路子,带中医出国,带中医出国。“未来中医药的国际化必然是医药产业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一体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