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历史悠久。
史料记载,藏医药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他为世界屋脊上的藏族人民的生存、繁衍和生产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藏医鼻祖玉托·云丹·贡布(708-833)集古代藏医之大成,吸收四方医学之精华,编撰了四部医典,是八十部唐卡的最早来源。公元8世纪初,吐蕃王朝的医生巴什拉编绘了26篇《人体图鉴》。藏医腹腔的图片,如尸体分布图、活体和尸体的测量等,在很多藏医史书中都可以找到。公元1730年,在《四大医典系列挂图》中顺利完成了藏医唐卡的79幅绘制。据史料记载,唐卡画图使四大医典通俗易懂,从知识渊博的人到初学者都能看懂,就像一颗透明的宝石在你的手掌上。
藏医80唐卡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西藏人民智慧的结晶。65438年至0998年,强·巴赤来教授任主编,用藏汉英三种文字编撰了《四医典80幅彩色挂图释蓝玻璃之光》一书,以5000多幅小圆图作为注解,为系列挂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玉兔云登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药物叫伊本。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治疗该病主要采用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和搓法。同时还用酥油止血和青稞酒治疗外伤等原始简单的方法。公元4世纪,天竺著名医家毕其嘎其、毕拉子进入西藏,传播了《脉经》、《医经》、《治伤经》等五部医书,对伊本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公元6世纪开始,医学和天文历法都来自大陆。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带来了404种药方、5种诊断方法、6种医疗器械和4种医学著作,如《门杰秦漠》(即《医学百科全书》)。八世纪时,金城公主进藏,带来了许多医务人员和医学著作,并将其中一部分翻译成藏文,如索马拉扎(即王月药珍)等。赤松德赞时期,藏医药大发展,出现了九位名医,分别是玉托云登贡布、比其列贡、乌巴曲桑、齐其谢布、米娘荣吉、长提杰桑、聂巴曲桑、东门塔杰、塔西塔布。玉兔邓云贡布是最著名的。
玉妥云登贡布(708~835)是吐蕃王朝最杰出的医师,曾担任赞帕的医师,是藏医学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他走遍西藏,广泛收集和研究民间验方,总结民间用药经验,多次到内地五台山、印度、尼泊尔等地向中外名医取经。他邀请了著名中医宋东(即韩文海)、印度医学博士尼蒂加瓦、尼泊尔医学博士达玛斯拉和克什米尔医学博士库亚巴来西藏进行学术研讨。他结合中外医学成果,编著了30多部医学专著,形成了完整的藏医学体系。
从此,藏医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藏族是分布在中国青藏高原的一个古老民族。藏医药的文字记载始于1300多年前。8世纪以后流传下来的藏医文献很多,其中以下六种最有影响:
(1)敦煌藏医残卷(公元8世纪)载有53个药方133种药材;在可考证的127味中,66味为动物药(占52%),51味为植物药(占40%),12味为矿物药(占18%)。
②王月的《药珍》(大多认为是公元8世纪中叶)是由大乘和毗卢的医学僧侣真纳翻译的。共有329种药物,其中植物药212种,约占65%,大部分为高山植物,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
(3)四部医典(12世纪),宇多元丹贡布著。药品1002种,其中第二部分第二十章药品390种,处方400张。
(4)《四医典蓝釉》,作者山治嘉措(1653 ~ 1707)。包含1400种药物。
(5)朱静草药,作者马頔丹津彭措(1673 ~ 1743?).药物2294种,其中植物药1006种,动物药448种,矿物药840种。
(6)《郑铮医学图说》,蒋九多节(18世纪后半期)所撰。图文结合芪类,收集了580多种药物。除西藏自治区外,现代藏医药的应用地区还包括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省的一些藏族自治州、自治县。青藏高原是藏药的主要产地。据有关单位调查,藏药资源有2436种,其中植物2172种,动物214种,矿物50种。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和东部,面积广阔。据调查,全省共有药用资源1294种,其中植物1087种,动物150种,矿产57种。全省常用的数百种藏药,70%采自青藏高原。据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调查,全州有藏药资源1000多种。甘孜州1127种中药资源中,藏医药使用的占23%。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藏药约有3000种。西藏是藏医药的发源地,藏医药的应用历史悠久。该地区常用的藏药有360多种,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毛茛科、罂粟科、伞形科、龙胆科、蔷薇科、玄参科、十字花科、百合科等植物。重要的药用属有:绿绒蒿属、马先蒿属、紫堇属、报春花属和虎耳草属。常用藏药中,约50%含有生物碱,这些活性成分多见于乌头属、飞燕草属、唐松草属、滨蒿属、槐属、秦艽属、小檗属等药用植物中。例如,大黄是一种重要的藏药。青藏高原分布着28种大黄,其中21种为藏药。藏药用大黄可分为三类:上品(君木扎)品种包括大黄、唐古特大黄、藏大黄、喜马拉雅大黄、藏大黄、藏大黄等。,青海、甘肃也用大黄。中国产品(曲士扎)有带穗大黄、带穗大黄、长穗大黄、荨麻脉大黄、心叶大黄、红脉大黄、蛋叶大黄;下等(曲麻扎)有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