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发作的大黄甘草汤(一)
大黄在中医中被称为“将军”,意思是其功能凶猛有力;甘草因擅长解毒和解,在医学上被称为“故国”。两种性质功能完全不同的药物可以一起使用吗?医圣张仲景撰写的《金匮要略》中,有一方将这两种药合二为一——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说:“谁食后吐,以大黄甘草汤为主。”大黄甘草汤主要用于“吃时吐”,即吃时吐。大黄因其非常有效的通便作用而为百姓所熟知。或许真的是福也是祸。在出名的同时,也掩盖了大黄的其他疗效。通过这个方子,不仅可以了解中药配伍的平衡,还可以重新认识大黄。
大黄是宫廷常用药之一。据统计,大黄在清代排名8~10。慈禧太后经常服用的“通经甘露丸”里有熟大黄。光绪三十三年(1907),慈禧太后已逾古稀之年,医家仍用大黄。《清宫医案》脉诊药方中记载,清朝末代皇帝溥仪6岁时因病服用过多黄;道光七公主5岁时发高烧,药方里大黄的用量高达一两。光绪皇帝头晕,御医张仲元用散郁法治疗,以元明粉为钱(炒后),以酒炙大黄为钱,五分为导。从宫廷方剂档案中证实,从皇宫到皇帝、太后,再到宫女、太监,无论是老人还是有胃脘痛(积食)、实火血热、或瘀滞闭经等症状的儿童,神医们在处方中都经常使用大黄作为重要药物。
从宫廷药方的记载中,不难发现御医对大黄的应用并不仅限于通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味苦、寒,有治瘀血、积腹痛、宅内饮食、清胃生新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只有几种,大黄就是其中之一,可见其具有非常强的祛瘀生新之力。
选自《医药文化——中医药与文化的融合》
编辑:杨百灿
副主编:朱、
(当归半夏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