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历史、文化和地位!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形象各异。在阴阳世界观中代表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古代皇室的象征。中华民族的祖先颜地和黄帝据说与龙有着密切的关系。据说《黄帝龙轩辕氏龙图出江》(竹书年)是为母亲而生,死后化为赤龙。因此,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西方神话中的龙也被翻译成成龙,但两者并不相同。

中国的龙王信仰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产生的,但与印度佛教中的龙王有很大不同。可以说,中国的龙王是佛教和道教的产物。道教引入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体系,称为天界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具体例子:

1.《太上东原神咒经》中的“龙王品”以方位为区分列出了“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列出了“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列出了54个龙王和62个龙王的名字。

2.西游记中的四大龙王(东海的敖广,西海的敖钦,南海的敖润,北海的敖顺)

3.唐玄宗年间,龙池被召至寺中,设坛官祭祀龙王。

4.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宣布天下五龙皆加冕为王,青龙神封为任光王,赤龙神封为嘉泽王,黄龙神封为傅莹王,白龙神封为夷姬王,黑龙神封为凌泽王。

5.清同治二年(1863),运河龙神被封为“长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长及时祭出。

因为龙是治水之神,凡有水的地方,江河湖海,深塘井里都有龙王,负责这一带的水旱灾害。所以在长江南北有许多王龙庙宇,这已经成为龙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融合了秦汉时期的巫术、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和神仙巫术,并且理论化、系统化。早期的道家已经意识到龙来自蛇。《黄白篇》有云:“蛇之龙,与自己所生者无异。但是,其根源的成因,都是自然的感觉造成的。

东汉时顺从皇帝,张道陵倡导五米豆道,以老子为龙头,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逐渐形成了以教义、教义、教规为主要内容的人工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以来就与龙崇拜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秦时期,乘龙的周舟四海信仰、乘龙升天信仰、龙接天人信仰等都被道教完整地继承下来。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后代都继承了他的事业,都被称为“石天”,并被告知与龙有缘。相传第三代姓鲁,有十个儿子,绰号“张氏十龙”。另一个传说是:张鲁的女儿在山脚下洗衣服,突然周围有白雾,于是未婚先孕,羞愧而自杀。临死前留下遗言。一定要解剖尸体,看看肚子里有什么。结果肚子里有两条双胞胎龙,丫鬟把它们放进汉水河里。很多后来的道教代表据说都和龙有着神秘的关系,比如南朝的道教代表陶弘景。据说他的母亲生来就是一条龙,他是龙的一种。

龙在道教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道士入土,与鬼神沟通。龙被认为是“三顶轿子”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子”是龙轿、虎轿、鹿轿。道教的轿子主要是作为入土的骑行工具。张广智先生认为:“濮阳45号墓的主人是仰韶文化社会的原始道士或巫师,蚌壳做的龙虎鹿是他能召唤的三顶轿子的艺术形象。”他把蚌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中的三顶轿子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有联系的。

传说中,拥有神奇力量的石天和真君也能召唤并赶走龙。酉阳混。怪艺说:在一个叫云安的地主家,河边有个十五里的险滩,没有人拉纤,船过不去。翟甘友,瘦一代的石天,看了出差,扎了坛,叫了龙,***14,都变成了老人。翟石天告诉他们平整危险的海滩,以方便乘船旅行,龙被命令离开。一夜之间,风雷大作,14里的激流全部变成了平潭,只剩下一里。翟一看就知道昨天一条龙没到,就又去神坛前叫他来。三天后,一个女人来找方。原来是一条母龙。善辩:富商大家乘船渡河,云安穷人为其拉纤。他们总是靠拉纤维为生。如果浅滩没了,舟楫畅通无阻,怎么吃穿?我宁愿带着危险的海滩去支持一个追踪者,也不愿利用一条船去帮助一个富商。翟石天听后连连点头,于是他叫朱龙把一切恢复原状。

佛教

在佛经中,龙王Nāgarāja有各种各样的名字。比如《妙法莲华经》说有八个龙王,一个是难陀的龙王,一个是跋难陀的龙王,第三个是在嘎哈的龙王,第四个是和修吉的龙王,第五个是在德一家的龙王,第六个是在阿那波达的龙王,第七个是莫那斯的龙王,第八个是在富博的龙王。

龙与佛教的关系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据说中国对“龙王”的崇拜是随佛教从印度传入的。原因是中国没有“龙王”崇拜。汉代以前只有“龙神”,没有“龙王”。隋唐以后,佛教信仰传入中国,龙王信仰传遍中土。

另一种说法是,印度佛教中的龙是从中国传下来的,由印度人重新创造,成为“龙王”。随着佛教东传,龙王崇拜又回到了中国。这有七个原因:

第一,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有条不紊的被挖掘。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茶海遗址发现的一条兴隆洼文化石雕龙,其次是河南西水坡的蚌壳龙,举世瞩目。第三件是在黄梅县白湖乡张成村焦墩遗址发现的鹅卵石制成的巨龙。第四就是大家熟知的内蒙古三星塔拉玉龙等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龙崇拜在中国就非常普遍,也证明了龙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而不是外来文化。

其次,根据最早的印度龙考古资料,公元前一世纪的壁画《龙王及其家族》,以及时代前后的《龙拜菩提树》,都比中国辽宁茶海的石龙晚5000年左右。

第三,文字记载方面,根据目前已知的史料,印度最早的关于龙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二世纪左右龙舒写的《智论》,距今只有1800年左右。中国对龙的记载比印度早得多。商代甲骨文中有许多“龙”和一些拜龙的记载,说明中国的拜龙在3500年前就很普遍了。

第四,龙文化自形成以来,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迅速传播。印度佛教中的龙丹是从中国传下来的。传播途径可能有两条:一条是通过中国西南传入。根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石器文化就传播到了西藏及其以南地区。秦汉初期,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之间商品贸易频繁。所以,中国的龙崇拜完全有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传入印度的。龙文化传播的另一条途径是西域的丝绸之路。中原王朝早在三千年前就与西域有了联系。据说周初就有移民来到了丛林东。商朝灭夏后,一部分夏部落向西北迁徙,到达甘肃等地后,继续向西迁徙,进入西域的焉耆国。后来,这些迁入焉耆的龙族部落在金朝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并以“龙”为姓。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把自己的龙文化带到了西域。

第五,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古印度的梵语中并没有专门针对“龙”的词,“龙”与“蛇”用同一个词来表示。在古印度神话中,闪电是由骑着白象,手持闪电凿子的大神因陀罗引起的。龙传入印度后,龙神迅速取代因陀罗,成为风、雨、雷、闪电的主宰。所以“蛇”字又有“龙”的意思。

第六,《大唐西域记》记载的龙的传说大约有20个,其中西域5个,北印度5个,中印度10个,南印度一个都没有。从未来一年的内容来看,龟兹和玉田的龙传说与中国古代非常相似。有一个关于乘龙和龙与女人交配的故事,与佛教无关。而《大唐西域记》中关于葱岭以南、毗邻印度的龙的神话传说,则与佛教中的人物有关。这也说明西域是龙文化向印度传播的一条途径。

第七,中国的原始龙有很多蛇的形象和属性,印度的龙也是,和蛇有密切关系。在佛教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中,龙王通常有一个展开的眼镜蛇冠,头后有三五个或七个脑袋。此外,佛经中常说“龙的形状像蛇”,这也说明印度龙具有蛇的属性。

佛教中的龙与龙也有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龙和印度龙最大的区别是社会地位不同。在龙中,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是龙崇拜与政治结合后,龙成为了皇帝的象征。印度龙是一般的神,如佛经中的“龙”,但它只是一个普通的保护神,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印度的动物崇拜中,金翅鸟是最高的崇拜,龙往往是金翅鸟的猎物。佛经中,龙的“三恶”之一是金翅鸟。传说金翅鸟每天以龙为食,一天需要一个大龙王和500条小龙。这说明龙的地位远在金翅鸟之下,而中国的地位恰恰相反,远在凤鸟之上。

第二,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可以升天入地,沟通天人;可以为神而骑,穿梭于天地之间。例如,黄帝升天,颛顼、和凯也到了。印度佛教中的龙没有这种神性。大神骑着金翅鸟。比如古印度神毗湿奴,就经常骑着金翅鸟飞。佛教中的文殊菩萨骑着狮子或坐在白莲台上;普贤菩萨骑着六齿白象或坐在清林台。

再次,在佛教龙王崇拜传入之前,中国的龙没有地域特色,被视为主宰雨神,被各地各族广泛崇拜。龙的形象基本相同,只是颜色不同,分为蓝、红、白、黑、黄五种。虽然印度人把龙作为他们的“国王”和“宫殿”,但印度龙的地方神是显而易见的。龙王分很多种,各水域都有龙王、龙宫,说明龙只是某一水域的主宰神。

第四,在印度,龙王是佛教的信徒、供养者或守护神,而在中国,受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龙王信仰也发生了各种变化。在道教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成了玉帝的属下。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龙王传说强调仁、信、义,强调夫妻、兄弟、父女之情,有善恶之分。另外,中原各地的龙王一般都有姓、名、衔,这也是中国特有的。

从以上差异来看,龙文化在秦汉之前就传入了印度,因为在秦汉时期龙开始与帝王崇拜相结合。在此之前,龙神自然是主宰雨,印度龙王也是一样,主宰大海,湖泊,水池。龙崇拜传入印度后,经过再创造,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龙文化。

同时,印度佛教艺术的传入对龙的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汉晋到唐宋,龙的形象在演变过程中明显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比如敦煌北魏壁画上的龙,它的动态是奔腾的,但却给人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这个造型显然来自于当代佛教中的飞天。印度佛教中的狮子对龙形象的演变也有很大影响,唐宋时期的龙吸收了狮子的形象。头部浑圆丰满,后脑勺布满枷锁,鼻子类似狮鼻。江西江宁南唐墓壁画上的龙,不仅头部酷似狮子,全身也酷似狮子。龙吸收狮子的形象,主要是为了表现它的巨大力量,增加它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