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堂是康熙皇帝赐的吗?

北京同仁堂是中医药行业知名的老字号品牌,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在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秉承“加工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老话,确立了“无人不知补何事”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的长寿。从雍正元年(1723)开始,同仁堂正式专用于清朝皇家大药房,历经八帝,历时188年。这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药过程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材精良、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

同仁堂故事

相传康熙皇帝得了一场怪病,宫里的神医都用上了珍贵的药材,但他一怒之下停止使用,因为病情没有好转。

这一天,康熙微服独自出宫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了一家小药店。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小药店却灯火通明,我听到了那里读书的声音。康熙认为宫中的神医不过是些没有真本事的庸人,真正的人才还是在民间。古药店有人参。要不我过来看看?于是康熙敲门。

进入房间后,康熙看到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在烛光下夜读。他猜想他一定是这家小药店的医生。医生看到晚上有访客来访,就问:“你对你的深夜来访有什么看法?”康熙道:“深更半夜来串门,真是放肆。就因为得了怪病,全身发痒,全身起红疙瘩。我不知道为什么。请了很多名医,都没治好。你能给他们看看吗,先生?”医生说:“好的,请脱下你的外套,让我看看。”

康熙脱下外套,大夫只看了一眼,就说:“先生放心,你的病并不严重。只是你平日山珍海味吃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来了,所以起了红念头,很痒。”

康熙问:“这病能治好吗?”

医生很肯定地说:“不难。只要用点药就好了。”说着,便伸手拿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摊开一个袋子,把罐子里的药全倒了出来,足足有七八斤重。

康熙惊呆了,说:“先生,这么多药,我一次得吃多少?”

医生笑着说:“这是大黄,不是给你吃的。拿回家,用这八斤大黄煮一百斤水,放在缸里,等水温适中了,在缸里洗个澡,至少三次五次,就好了。”

康熙心想,宫医的妙方那么多,他也不在乎。他那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吗?看到康熙满脸狐疑,大夫笑着说:“先生请放心,我绝不会骗取您的钱财。请你先把这药吃了,如果你治不好病,我不收任何钱。”

康熙道:“好,你若能治好我的病,我就感激不尽了。”康熙回到皇宫,按照医生的指示洗了个澡。果不其然,当他钻进浴缸时,他突然感到神清气爽,舒服极了,妙不可言。连洗了三遍也没觉得全身痒。仔细一看,我身上没有红点。

康熙非常高兴。第四天,他微服来到小药店。大夫一见康熙笑了,知道他一切安好,就故意说:“你今天发药钱了吗?”

康熙道:“正是。你说多少,先生?”

郎中笑道:“我笑了。那晚我看到你半信半疑。我故意说,治不好病,什么都不收。现在,如果我康复了,我仍然不会接受任何事情。”我看你很有野心,就想和你交个朋友。我可以问你的名字吗?"康熙笑道:"学生姓黄,字天星,是秀才。"

大夫高兴地说:“我叫赵桂堂,也是一个穷书生。我父亲决心让我去当状元来祭祖,但谁知道天不遂人愿,我多次跌入孙山。现在我要在北京开一家小药店,一边行医,一边读书,希望有一天能跃入龙门。”

康熙道:“赵兄,俗话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根据你高超的医术,我可以强烈推荐你进宫当御医。不就是龙门一跃吗?”

赵桂堂笑着说:“你错了。在我看来,行医者应该为老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宫中做御医,虽然享尽荣华富贵,却不能为天下百姓治病。这不是我的愿望。医学有什么用?”

康熙听了,忍不住说:“我佩服赵大哥的德行和能力。亲爱的朋友,请原谅我告诉你真相。既然你多次考试失败,何不安下心来,在医学上大展宏图?”赵桂堂道:“我也这么想。只是行医不容易。我没那么多资本,我也很难有大的前途。哥们儿,你以后发了财,帮我一把,帮我建个大药房,就当我没白给你治病。”

康熙毫不犹豫地说:“如果真的要建药店,叫什么名字?”就叫同仁堂吧。你觉得这个名字怎么样?"

赵贵堂见他是认真的,笑着说:“我刚才是开玩笑的。不要当真。另外,建一个大药房需要很多钱。谁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发财?这是云边上的事,很远。”

康熙道:“现在试试。”说完,他从桌上拿起一支笔,顺手写了一张条子,盖了章,然后说:“赵大哥,你明天去内务部衙门。那里有我的一个朋友,可能真的是负责人。”说完,离开。赵桂堂看着匆匆离开的黄先生,觉得他还是个怪胎。

第二天,赵桂堂忍不住拿着纸条找到了办公衙门。递过纸条不久,一个太监出来,把赵贵堂领进门。走过一个院子后,他来到一所大房子前。太监打开门,指着里面说:“赵先生,这些够你的药吗?”

赵桂堂定睛一看,却惊讶地看到满屋子白花花的钱,顿时呆在了那里。这时,我听到太监说:“赵先生,主万岁。你待他好,什么也没收到。他想给你一个同仁堂,你就给了。”赵桂堂这才如梦初醒。原来,熊晃并不介意和他交朋友,结果却成了今天的皇帝。真的很后悔自己的荒唐,一点都没注意到。

果然,几天后,一家大药店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赵桂堂在新居落成典礼时,万万没有想到康熙帝会亲自前来祝贺,赵桂堂不知如何是好。

康熙笑着说:“不要慌张。我已经还了你的药费。下次看病你还是不接受。”从此,北京有了著名的“同仁堂”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