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脚用什么中药好?

很多人都有泡脚的习惯,尤其是在秋冬寒冷的季节。泡脚后睡觉感觉很温暖很舒服。泡脚的时候可以加一些中草药,可以起到中草药的作用,泡脚会有更多的效果。那么泡脚用什么中草药好呢?中药泡脚有哪些功效?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1,中药足浴的效果

1,生姜祛寒

生姜属于中医辛温解表药,具有散寒解表的作用,毒副作用小。现代医学认为,生姜可以刺激毛细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怕冷,容易手脚冰凉的人,可以用生姜泡脚。

需要注意的是,用生姜泡脚并不是说把生姜放在热水里泡一会儿,一般是取15-30克生姜(约半片中等大小的生姜),拍平,放入锅中,加入半锅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约10分钟。煮好后,将姜水全部倒出,加入适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感觉不烫为宜)。泡脚时,水不要过脚踝。泡的时候最好搓搓脚。

生姜中的药用成分很多都是小分子物质,盖上锅盖煮可以避免挥发。半片姜的量就是普通家庭泡脚用的盆里的水的量。如果泡脚用水量大,或者怕冷症状较重,可以适当增加生姜的用量。用姜水泡脚一段时间后,怕冷的症状一般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肉桂——膨胀

桂皮,又名肉桂、桂皮或桂皮,花椒都是家庭中常用的香料,都有温肾壮阳的作用。用它们泡脚可以缓解肾病引起的水肿。

肾源性水肿是由肾功能问题或疾病引起的水肿。一般先发生在松弛的组织,如眼睑或面部、脚踝、踝部,早晨起床时最明显。用手指按压水肿区域的皮肤会导致抑郁。若发生肾源性水肿,可用花椒、肉桂各15g(一把或一小块)煮沸后泡脚,煮法与生姜相同。用这种方法连续泡脚,可以起到一定的消肿作用。

如果水肿症状从身体下垂部位(如腿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身体其他部位,则可能是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导致的心源性水肿。这种水肿可以用上面提到的生姜开水浸泡,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从而达到辅助减轻水肿的目的。

3、艾草——温肺

据《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是一种性平、味苦、无毒的药物。具有回阳、调理气血、祛湿散寒、止血安胎的作用,也常用于针灸,故又称“药草”。用艾草泡脚还可以改善肺功能,对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咳出白痰的人非常有益。

艾草泡脚的方法和生姜泡脚差不多。一般将30-50g(一把)的干艾草放入水中煮沸泡脚,煮法同上。

寒湿严重的患者可以每周用艾草泡脚一次。也可以用艾草水泡脚,喝一杯生姜红枣水(10干红枣加2片生姜,10碗水2小时)作为辅助。

要注意用艾草泡脚,同时多喝温水,少吃生冷食物,注意休息。虚热、实火引起的头面部、咽喉部、慢性支气管炎等不适,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有发热、低血压、糖尿病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艾草泡脚。并且每周用艾草泡脚2-3次,不要太频繁。因为艾草泡脚会导致火降,有时会造成头面部气血不足,容易引起头晕、头痛、情绪变化。

4、红花——防冻伤

红花是妇科常用的中药,具有活血通经、化瘀止痛的功效。冬天容易冻疮、皮肤皲裂的人,在初秋使用红花泡脚,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取10-15g(约一把)红花,如前所述用开水泡脚,可预防和改善冻疮。每年冬天都会有人手脚经常出现皲裂破皮的情况,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选择用红花泡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如果同时用30-50g的干艾草和10-15g的红花泡脚,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和减轻静脉曲张和末梢神经炎。

如果血液循环不好,平时手脚容易麻木,或者下肢有淤血,可以用这两种草药一起泡脚。泡脚后不仅能改善血液循环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质量。感冒时用红花、艾草泡脚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2.泡脚禁忌

1,泡脚时间不宜过长。

泡脚时间越长越好的想法也是错误的。一般中药泡脚40分钟就可以了,可以让脚部毛细血管吸收足够的中药有效成分,泡脚时间太长容易出汗。出汗过多对心脏有害。

2、足浴水不宜太热。

很多人泡脚都会选择高温水。他们认为高温有助于促进中药成分的吸收和血液循环。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40度左右是人比较适合的温度。温度过高会灼伤皮肤,血液循环一下子太快会导致血液上涌,反而会引起不适,甚至虚脱。

3.过饱、饥饿时不宜泡脚。

吃饱、饿了或吃饭时泡脚,会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供血。进食后,人体内的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此时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道的血液反而会流向下肢。时间长了会影响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