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石的中药特性
无定形的。一般为白色、浅灰色,偶尔有浅红色。它具有标准的多孔结构,看起来像蛾子,有时具有管状结构。表面无光泽或有绢丝光泽。性脆弱。因比重小,能浮于水中,故名。1.现在市场上有两种浮石。据《本草纲目》记载,浮石是河海之间的细沙,由水沫凝聚而成,日积月累而成,像水沫、钟乳石,有细孔如蛾。白,弱,轻,今天的皮革作家用磨革做脏纱。海里的有碱味,药比较好。按照上面说的,应该是浮石,以前大部分地区都用,现在大部分地区都用石花做浮石。据石花记载,最早见于《唐本草》中,日华子在《纲目》中称之为石乳滴剂。石钟上贴着圆形的经典草药,但形状并不详细。本草对石花的形状有详细的描述:石花呈白色,圆形,上面有上百个分枝。每根树枝都是用牙齿分出来的,比如鹿角,上面有细字可以挠。这石花也是海里全是石头...所以可以看出,石花不同于石洞中产出的钟乳石,而是大海的产物。
2.除了用作浮石的黑多孔菌之外,在市场上还发现了几种顶孔菌属的骨头作为浮石药物。
3.有一种浮石在少数地区仍有销售,不规则小,灰白色,加盐酸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泡。这种浮石可能是自然沉积的碳酸钙。
别名:石花、浮石、浮石(山东)、浮石(广东)、泡石、浮石、浮石、肝石。
拼音:拼音
英文名:CORAL
药材的基本来源:卫矛科动物的骨骼,如鳞翅目刺螽、鳞翅目节螽。
拉丁动植物矿物名称:1。中肋骨条藻。克氏孔菌[克氏孔菌] 1。石花:6 ~ 65438+2月从海中捞出,清水洗净去盐去泥,晾干。
2.浮石:一年四季都有生产,多在夏秋两季,从海里捞出晒干。[炮制]
3.生浮石:洗净,晾干,粉碎。
4.煅浮石:取洗净的浮石,放入砂锅中,在火中煅透,取出,放凉,粉碎。1.鳞翅目棘胸蛙,生活在固定生活中的海洋类群动物,雌雄同体。这种蠕虫非常小,呈囊状,前面有一个嘴巴,嘴巴边缘有一个马蹄形的突起,大部分触角都在上面。消化道弯曲成U形,连接口腔和肛门,肛门也在身体的前端。在体外,分泌出钙质、胶状物质,形成分支的团状骨架,蠕虫死亡后,留下灰白色或灰黄色的珊瑚骨架。
2.结节状胞孢菌,呈瘤状、豌豆状或叉形,淡黄色或黄褐色。个体平均大小为0.5-0.62mm,包括卵母细胞的长度,不规则排列,口圆或略方,下缘有明显的空腔。初级口位于群体外侧,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初级口逐渐下沉,其表面由口周膜逐渐形成次级口,在口的两侧形成一对柱状,上面有侧生的小鸟头,呈对角相对。在口腔下缘的口膜周围形成大小不一的长舌;延伸到第二个口中。;口周膜的发育程度随年龄而异。卵室大而宽,长0.13-0.15mm,宽0.25-0.28mm,凸出或凹陷,外卵室呈窄圆形;内部蛋室设置有突出的径向布置的通道。生态环境:
1.通常附在于海滨岩礁上。
2.在太平洋两岸都是很常见的物种,但是种群的形状,个体蠕虫和卵室的结构都有很大的不同。通常附着在藻类、贝壳、珊瑚礁或水螅小枝和多毛类动物上。
资源分配:
1.中国分布在南部沿海。
2.中国分布于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西沙、中沙和南沙,水深0-150米。1.石花:不规则块状,似珊瑚,或略扁圆形或长方形,大小不一,基部略扁。灰白色或灰黄色,有许多微孔。硬而脆,易粉碎,断面粗糙,有许多微小的气孔。重量轻,放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味略带腥味和咸味。最好是完整的,浅色的,灰色的,白色的,有细花(细枝)似球体的。
2.浮石: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块状,一般直径2-7厘米,有的可达20厘米。灰白色或灰黄色,表面粗糙,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细孔。硬脆,易粉碎,切面粗糙有小孔,有的有丝般光泽或无.体轻,抛入水中,浮而不重,气息淡,味淡。最好是均匀的,浅色的,灰色的,干燥的。味道:咸凉。
功能:清肺热,消旧痰。
主治:肺热咳嗽、老痰积滞、痈瘰疬。
用量:10 ~ 16g。
禁法用量禁忌:虚寒咳嗽不适宜。
储存:储存在干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