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中医诊断学?

中医必然涉及四诊,缺一不可。其中,舌诊在温病中的作用最大,在温病中有时并不准确,而脉诊有时是补充,有时是核心,有时又要把脉,所以其重要性是最大的。但是,仅有脉诊是不够的,还有大量的诊断基础需要学习。说到诊断,既基础又复杂。确切的说,一旦你通过了诊断测试,你至少会比各种西医检查更准确。我的意思是,准确符合中医的思路。其实我觉得有些习惯了网上学习的中医会失去学基础的决心。喜欢找秘方,或者想学习一些简单的症状,看病的时候会习惯性的套用经方或者验方。可惜这样的医疗总是与高疗效背道而驰。真的很喜欢甘王祖老师说的,看病的第一步,咨询,不能敷衍。问的越详细,知道的越多。注意:以下症状仍需脉诊或其他症状确诊,遇到极其复杂的疾病时往往会有例外。比如失眠。失眠主要在半夜,且多为虚;后半夜为主,虚大于实;晚上睡不着的人没有症状。口渴。如果你的嘴不渴,不想喝水。如果你既恶寒又喜暖,那一定是因为寒邪有阳损;比如舌苔薄白,脉浮润,这就是面湿的原因;比如舌苔白厚,脉沉,这就是湿的原因;如果舌质干涩绛红,则夜间烦躁口渴,这就是温病入营的原因。如果口渴想喝水,频繁喝水而不理解,也是因为燥邪。如果出汗多,脉搏重,则为阳明热,或温病之邪入气;若两尿不利,饮水不足,存伤寒水;如果有五种烦躁发热,尤其是夜间,是因为阴虚火旺;如果你渴了,你不想喝水(如果你渴了,你喜欢热饮)这是由于湿度和温度。热了就渴,湿了就不想多喝。喝水就吐。如果不宜同时排尿,是因为冷水储饮;若脉浮,或寸弦强,则为暑邪积于肺。再看看口味部分。嘴油腻(或清淡)的感觉黏黏的,口感不好。主要是湿症。如果口淡而闷,不渴,便溏,脉搏慢,是因为湿冷;如果有口臭、尿黄、脉数,则为湿热。如果胸膈满闷有痰,就是湿聚成痰的结果。嘴巴甜。口渴、饥饿、大便干燥都是阳明实证;如果少食、乏力、少苔,就是气阴两虚。再看看胃和上腹痛。如果吃完后压痛加重,那就是真的病了;如果饿了就疼,吃完就缓解,那就是虚症;如果出现饱胀、胃痛,是因为胃中有郁结;如果胃部有胀痛、胀满、无压痛,则为寒性;如果按压胃腔,咳嗽会加重,这是因为脾胃有寒痰;若疼痛剧烈,即无饱胀压痛,或疼痛多发生在夜间,或疼痛发生在气候变化时,则为瘀血;如果满身疼痛,按着疼痛,喝完会加重,或者阴天加重,这是痰饮用的;感觉空虚、疲倦的人,是因为脾虚;如果心慌,特别是疲劳后,疲劳后反复疼痛,是因为气血不足:如果胸满、心烦、怒后疼痛,是因为气滞;如果肚脐疼痛,则是由于肝郁或寒凝所致;如果左肋疼痛,则为肝冷;右肋疼痛是因为实热或痰多;如果肚脐疼痛,随意按压是因为脾虚寒凉;小腹胀不痛是下焦气滞所致;如果胀导致压痛,是因为气滞血瘀,或者寒凝气滞;如果腹痛不剧烈,而且是硬的,那就是储水或储血;或者整个腹部剧烈疼痛,是肿瘤或者结块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