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全的人生经历
于德全,1932 10出生于山东蓬莱县朱晓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祖上都是农民,家里只有他和妹妹两个孩子。在我年轻的时候,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日军走遍了每一个村庄,属于敌战区的家乡更是难以生存。每隔几天,日本鬼子就会来村里扫荡,殴打所有人,放火烧屋,抢掠,无恶不作。
当时他的家乡有一个秘密抗日根据地,俞父也是其中的一员,主要负责八路军金库系统的流通券管理。由于所有的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父亲基本上白天都在山洞里工作,直到天完全黑了才回家。无数个夜晚,为了防止日军突袭,年轻的余德全和爷爷睡在山里的窝棚里,夜里经常被冻着。
1942年,日军进行了一次大扫荡,八路军很多人被捕,受到残酷折磨,有的甚至壮烈牺牲。父亲也是他们要抓的人之一。余德全和母亲整天提心吊胆,担心父亲的安危。他从小目睹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父亲也经常给他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和国际反法西斯政治形势。年轻时,余德全就在心里种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
1945年日本投降,余德全随父亲八路军进入烟台。八路军与人民的友谊,部队火热的生活,父亲强烈的爱国热情,都深深地影响着他。1947年,年仅15岁的余德全因为成绩优异,被老师推荐到胶东军区卫生部下属的新华制药厂工作。当时的制药器械主要是压片机等简易器械,但可以为八路军供应一些解热镇痛药、消化药等急需药品。后来国民党大举进攻胶东解放区,制药厂被迫停产撤离。他们被迫把机器打包,埋在山里、沙子里和河里,以备后用。后来,余德全被送到华东军区刚刚创办的华东化工学院学习一年。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余德全积极报名参军。但由于当时医药行业人才短缺,药厂希望他从事医药研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细菌战,也让他认识到医学在拯救无数苦难平民和伤兵生命中的重要性和珍贵性。从此,他毅然踏上了漫长而曲折的探索科研的人生旅程。
全国解放后,他回到新华制药厂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写下了不平凡的篇章。他执着的探索和敬业的敬业精神,使他两次荣立三等功,两次荣立四等功。1952,余德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在教授们的耐心教导下,在医学实践的积极参与和锻炼下,在抗美援朝英雄事迹的激励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下,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无止境,学习无止境。他明白了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余德全深深感到自己找到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四年的学习为他后来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65438-0956,毕业后,余德全被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所(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剂科工作,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生涯。50年来,他研究了60多种中草药的化学成分,系统研究了3种藁本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发现4种化合物具有明显的保肝和免疫抑制作用,完成了全合成和构效关系研究。完成了秦艽、灵芝、连翘等常用中药化学成分的基础研究,发现200多个新成分。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的报告,全球约有6543.8+0亿人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有2亿多人患疟疾,100多万人死于疟疾。由于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产生了抗药性,疟疾的防治再次成为全世界医学界的研究课题。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寻找新结构类型的有效化合物,但始终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1967年美国入侵越南时期,疟疾正威胁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并不富裕的人民的健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适时联合成立了“523”研究军,拉开了抗击疟原虫的大幕。于德全负责从收集的众多天然药物中筛选具有抗疟功效的有效成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不断创新。首先,他收集医学书籍和病历,走访全国各地的老中医专家,收集民间偏方。在此基础上,他进行实验研究,组织筛选。
中央领导亲自对疟疾研究作出指示,使抗疟队伍备受鼓舞。余德全领导的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从一个个中药样品中提取有效成分并鉴定其化学结构,从药用植物常山(有效成分为碱和碱)对血液中疟原虫的杀灭作用入手,让余德全和他的同事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常山提取物可以快速杀死疟疾患者体内的疟原虫,以应对疟疾的无情传播,但令人惊讶的是,许多患者服用后出现了严重的呕吐,这给余德全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有什么问题?有解决办法吗?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余德全等人不顾个人安危,悄悄服用了药用植物常山的治疗剂量,以验证其毒副作用。结果几个小时后开始出现恶心症状,然后剧烈呕吐,用普通方法无法止住。结果,他们连续几天身体不适,不得不在家休息。
在刚刚经历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疾病后,余德全立即投入到药用植物常山引起严重呕吐的机理研究中。余德全等人对常山抗疟有效成分的构效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抗疟作用与呕吐密不可分,相当于给常山这种药用植物判了“死刑”,因为一旦剂量达到抗疟治疗剂量,必然会引起呕吐的严重副作用。
虽然实验遇到了这样那样的挫折,但余德全从未放弃对新型天然抗疟药的研发,他们走遍了广东、广西、海南岛等中国多个疟疾重灾区。他参加了用老鼠和鸡胚做的动物实验。实验动物感染疟原虫后,他从老鼠身上取血,做血涂片。染色后,他可以看到疟原虫密集的紫色斑点。接着,他对许多天然植物样本逐一筛选,最终筛选出一种有效的中草药——枫杨。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一定量的蕨菜根提取物,抽血后镜检可见血涂片中的疟原虫明显减少,观察到蕨菜对疟原虫的作用与抗疟药氯喹相似。这是一个极其激动人心的结果,当场引起轰动,相当于在黑暗中重燃希望之火。
为了证明这个结果不是“偶然”的、可重复的,余德全用新收集的鹰爪重复了实验,结果令人惊讶。显微镜下的疟原虫仍然活蹦乱跳,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面临着致命的打击。鹰爪根对疟原虫有效只是偶然吗?无数的问号盘旋在余德全等人的脑海里,无数的障碍挡在科研的路上。此后每一批新收集的魔爪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对疟原虫没有影响。这样的结论是在不断地摧毁希望的火焰。研究的熊熊烈火再次跌入低谷。如何找到突破口成为摆在余德全等人面前的顽固堡垒?“523”研究大军正面临一场无声的战争。
当时正值文革阶级斗争的高峰期,搞科研更是难上加难。然而,许多困难并没有阻碍德泉和他的同事们的信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不断对比魔爪结果出现如此大反差的原因,最终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关键“细节”——新收获的魔爪并不具有抗疟原虫的作用,但魔爪在阴凉处放置一段时间后,逐渐具有抗疟原虫的作用,反复实验证明,在阴凉处晾干的魔爪具有杀灭疟原虫的作用。这样的结论让德全等人迷惑不解。为什么鲜鹰爪根无效,阴干后有效?易如何解释如此不可思议的现象?
经过反复的结构研究,人们认识到棘果紫檀的根可能会继续催化原始化合物形成新的过氧键——一种抗疟原虫的活性基团,因为有些酶在离开植物后仍有活性。后来证明了鹰爪的指甲链中存在过氧键,证明过氧键是抗疟疾的有效基团。因此,大叶黄杨根中有效成分的成功开发,为当时抗疟药物的寻找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大叶黄杨甲的作用与氯喹相似,不仅能迅速使高热患者退烧,还能直接杀死疟原虫,达到根治的效果,并通过自己的试验证明了药物的疗效。talons中过氧化物键的成功发现为青蒿素研究提供了先例和一定的研究思路。不久,青蒿素(黄花蒿抗疟疾的有效成分)也被证实具有抗疟原虫作用,起关键作用的活性基团也是过氧化物键。于德全领导的研究团队因在疟疾防治研究中的重大贡献,被国家授予先进集体奖。麝香,急救药,广泛应用于近300种中成药中,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常用中药。然而,野生麝的资源日益匮乏,麝香价格大幅上涨。面对严峻的形势,如何保护麝资源,如何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急救用药,都是亟待考虑的问题。
1967年,国务院领导提出发展人工麝香,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余德全参与了项目的总体设计,负责全部化学工作,包括化学成分研究、配方设计、替代品寻找、质量控制、生产工艺研究等。最关键的是找到天然活性成分的替代晶体,从大量样本中筛选出与天然麝香活性成分结构和作用相似的化合物。经过近20年的时间,余德全课题组终于研制出一种与“天然麝香”功效几乎相同的国家新药“人工麝香”。
人工麝香的研制成功,大大缓解了天然麝香的短缺。该项目于1994年正式投产,年产值数亿元,部分缓解了天然麝香的短缺,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离不开当代光谱技术。余德全紧跟国际前沿,及时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当时,药研所和上海药研所是引领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结构鉴定的旗帜。20世纪60年代以前,余德全对天然药物的研究主要依靠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由于化学反应复杂多样,需要反复操作,而且需要大量的天然药物样品,非常耗时。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物理方法的不断发展,他积极推动光谱新技术在天然药物成分结构鉴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显著减少了样品用量,还节省了大量的测试时间。在新的光谱技术中,无论是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还是紫外光谱,只需要毫克级就可以得到结果,大大节约了研究成本。余德全感慨地说:“吗啡的化学结构并不是很复杂,但研究它的结构花了大约一百年的时间,而且需要的样本量需要达到千克才能得到实验结果。因此,光谱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大大简化了检测手段,节省了时间。”于德全灵活应用不同方法确定不同类型天然药物的结构,显著提高了化学结构鉴定的效率。
晚年,余德全院士还担任《亚洲天然产物化学研究》(英文版)副主编近十年,每期独立编辑文章近30篇。他喜欢每天繁重的审稿工作。谈及工作,他总是淡然一笑:“多为年轻一代做服务,帮助他们参与国际交流,走向世界!”
宁静而深远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城市,或许正是因为他心无旁骛,才不断取得成就。
采访中,于院士口口声声说:“我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做着所有知识分子都应该做的普通工作。”
在漫长的人生中,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平和的心态,他才能比别人走得更远。